2021-4-9 | 衛生檢驗論文
作者:楊? 吳怡春 徐建國 鄭磊 沈亞平 單位: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一、明晰工作任務,確定人才培養模式
(一)新專業設置的背景調查。在經歷了2003年的SARS、2006年的蘇丹紅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流感之后,人們已充分認識到衛生檢驗檢疫在預防與控制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國家高度重視衛生檢驗與檢疫工作,出臺了若干相關法規,其中衛生部《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2005〕40號中明確指出:加強國家、省、設區的市、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防保健組織的建設,強調疾病預防控制隊伍的建設。國家對衛生檢驗的相關專業,如食品質量檢驗員、水產檢驗師等,要求按照《勞動法》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這些都反映出國家健全與完善衛生檢驗與檢疫工作的決心和保障力度。
(二)人才需求情況的調查。2006年,對浙江省48家各級各類疾病控制中心人力資源情況調查發現:從業人員所學專業主要是化學、生物、醫學等非衛生檢驗檢疫專業,衛生檢驗檢疫專業畢業人員僅占24.22%。從業人員中,中專學歷及以下學歷的占42.03%。人員低學歷和專業人才匱乏現狀制約浙江省衛生檢驗檢疫事業發展,影響到浙江省的經濟發展[1]。2006年調查獲悉:未來五年內,每個事業單位需要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專科層次人才平均為1-2名。此外,浙江省為經濟強省,全省有數萬家的食品加工公司、供水公司、化妝品生產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每個企業應該配備1-2名衛生檢驗人員。但目前僅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配有衛生檢驗人員。例如,浙江省有600余家化妝品企業,只有不到10%的企業配有衛生檢驗人員。隨著政策執行深入,保守估計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專科層次人才的需求量超過5000名。以上調查表明:浙江省急需大量的衛生檢驗人才。然而,截止2006年為止,全省尚無一所高校開設衛生檢驗技術專業。這對矛盾反映出開設新專業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三)崗位任務的調查。2006年開始,深入調查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專科層次人才的職業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級各類疾病控制中心、檢驗檢疫部門、衛生監督部分、環境檢測部門等事業單位以及企業、商業檢測中心等企業單位。針對主要崗位群分析發現,本專業專科層次人才的具體崗位包括理化檢驗、微生物檢驗及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技術。在調研和分析崗位及崗位需要的基礎上,經衛生檢驗與檢疫行業專家論證后,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在基層和一線崗位從事公共衛生檢驗、食品衛生檢驗、勞動衛生檢驗、疾病監控以及環境監測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分解工作任務,構建課程體系
(一)分析解剖工作任務。全面分析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專科層次人才的具體崗位,分解基層和一線崗位的工作任務:包括理化檢驗包括食品(農漁牧產品)的營養成分檢測、添加劑檢測、有害成分檢測等;環境因子(空氣、水、土壤)的污染物檢測等;化妝品(消毒產品)的有效成分檢測、有害成分檢測等;農藥殘留檢驗;生物樣品的鉛砷汞檢測等。微生物檢驗主要涉及到衛生微生物的檢測;致病微生物的分析鑒定;病毒的分離鑒定。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技術包括檢驗儀器的使用及維護與檢驗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二)確定工作任務所需專業知識。在詳細工作任務剖析基礎上,結合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的學科特點,確定衛生理化檢驗、微生物及檢驗、儀器學及實驗室管理為專業核心課程。衛生理化檢驗主要學習崗位工作所涉及的各種檢測樣品中無機物污染物檢測、有機物污染物檢測、有害物質檢測的方法和操作技巧;微生物及檢驗著重掌握衛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致病微生物的標本采集及病毒的分離鑒定方法和技能;儀器學及實驗室管理系統地介紹理化檢驗的常規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方法,學習實驗室的管理技術和規范,為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技術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三門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免疫學檢驗、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檢驗、預防醫學、衛生毒理、寄生蟲檢驗五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支撐。例如免疫學指標是許多致病微生物鑒定的重要依據,而免疫學檢驗技術是多數致病微生物分離鑒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再如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所涉及的技術也逐漸成為衛生理化檢驗和病毒分離鑒定的核心技術和方法。衛生理化檢驗工作需要掌握外來化合物毒性影響因素及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的知識。
(三)構建課程體系。依據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在分析工作任務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任務導向構建課程內容體系的課程模式,嘗試打破學科體系的構建傳統,建立以工作任務為核心輻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體系。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課程模塊三部分。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七門課程。旨在奠定學生的基本素質與修養,強調通用技能的訓練。專業課程模塊包括三門專業核心課程和五門專業主干課程,專業課程緊扣專業培養目標的主旨,涉及的是專業核心能力。專業課程圍繞著工作任務核心,課程內容的取舍不再是依據學科體系,而是崗位任務的具體需要。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包括醫用化學、醫用物理學、分析化學、醫用細胞生物學、人體正常結構與機能五門課程。醫用化學和分析化學為衛生理化檢驗、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檢驗的專業基礎課程,醫用物理為儀器學及實驗室管理的專業基礎課程,醫用細胞生物學、人體正常結構與機能是微生物及檢驗、預防醫學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針對崗位定向要求,使學生具備學習專業知識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術操作。
(四)課程體系調整重組和整合了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如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整合成人體正常結構與機能,授課時數壓縮為85學時。又如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先整合成醫用化學,后來發現分析化學對衛生理化檢驗的學習十分重要,為此,重組成醫用化學(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兩門課程。調整了部分專業課程。例如,在生物化學中,增加了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摒棄一些實際工作中已經淘汰的生化檢測方法,添加新的分子檢測診斷技術及方法,為完成微生物和衛生理化檢驗任務奠定基礎。再如,調整儀器學與質控為儀器學及實驗室管理,突顯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技術工作崗位的需求性。
三、課程內容改革,培養核心工作能力
根據工作崗位的需要來設計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微生物檢驗工作任務主要涉及到衛生微生物檢測、致病微生物分析鑒定和病毒分離鑒定三部分。針對工作任務,將微生物及檢驗的教學內容分解成衛生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和病毒三部分,再加上微生物檢驗技術基礎共四塊內容。課程教學針對性強,讓學生在學習中就明晰工作任務的要求和內容,掌握檢驗任務的流程、技術和方法,達到學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零”對接。在衛生理化檢驗課程的教學中,還進行現場檢測實驗課的創新。將學生帶到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檢驗所,由理化檢驗所的工作人員帶教,讓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原子吸收法測定水中銅和鐵、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汽水中人工合成色素、氣相色譜法食品中農藥殘留的檢測任務。在現場檢測實驗課中,學生既掌握了檢測技術與知識,又真切地體會到崗位的工作任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