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教改論文
本文作者:許典軍 單位:山西大學師范學院教師
隨著“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①的實施,以往高師教學計劃,尤其是高師音樂教學計劃的弊端正日漸凸現。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所院校,直至中小學都要根據國家教育部門的教學大綱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通過加強教學過程管理,保證課程、教材和教學內容得以落實,從而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新人才,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筆者認為,高師音樂教育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圃盒=逃?也不同于普通大專院校教育,對于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們來說,學科建設和教學計劃改革始終是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值得大家深入探討。
1、精確與模糊互補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在狀態和類屬上都具有界限的分明性,又具有界限不分明性,表現在認識論中的精確與模糊的統一。模糊是絕對的、普遍的,而精確則是相對的,是模糊的特例和體現。適當的模糊反而精確,過分的精確反而模糊。這一認識規律在對高師音樂教育效果的評估中體現尤為突出。例如,近年來高師音樂學生普遍表現出的音樂學習起點較低,就是一個長期難以解決的嚴重問題。在全國高校改革普遍壓縮教學時數的情況下,針對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與特點,某些技能因素較強的課程如視唱練耳、和聲及其它作曲理論課程,其教學時數非但不能“一刀切”地減少,而且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另外,英特網的開通,信息量的增大、加快,還有新作品的傳輸,都對教學計劃有所沖擊。對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修訂,國家教育部應組織有關專家和教師,在深入調查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出寬嚴相濟、有張有弛、具有權威性的“國家標準”,其中應包括各門必修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
2、穩定與突變共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上,我們會經常碰到這樣兩類對象:一類是一貫表現較好的同志,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他們,確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土。”一次教育活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在這類同志身上,好比“核反應堆”,能持久地穩定放出能量。還有一類同志,思想政治教育在他們身上表現得很微弱,看不出明顯變化,被列入重點教育對象的后進行列,可是在諸如見義勇為、搶險救災等生死考驗的緊急關頭,有的同志卻一鳴驚人地成了英雄,甚至犧牲后連一句豪言壯語都找不出來。高師音樂教育的效益在某種程度上與之十分相似。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學生由于受地域、民族和自身素質的局限,接受能力的“悟”性有著很大差距。
以和聲學為例,有的學生畢業后雖然完成了現行教學大綱規定本科結業時學到的近關系轉調和副屬和弦,但面對實際音樂作品中出現的各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和聲現象,在自己的教學中就顯得一無所知、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雖然在入學時成績平平,但在音樂教學中揚長避短,與教師優勢互補,尚未畢業就已嶄露頭角了。這些現象也是搞好學科建設、完善教學計劃和教學體制改革應該做的反思與探索。
3、潛在與直接相依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業績顯示直接地表現出來,而高師音樂教育的投入則要緩慢、復雜得多。經驗證明:高師音樂教育的潛在性和直接性是同時存在、交叉出現的。教師首先要通過自身的藝術素質修養和言表能力的鍛煉,通過對學生音樂基礎、接受能力等諸因素的調查研究等過程,選取能與學生產生心理振蕩的施教方法,所投入的這一系列艱苦勞動是否有效,并不依教師的主觀意志而實現,僅僅用計時計勞的方法,以教育者的勞動投入量來評價教學計劃的實現是不科學的,因為這一階段的教學效果,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
仍以和聲教學為例,雖然各院校的老師們在教學改革上做過許多探索,但真正實行起來總是難以深入。例如,想將傳統的和聲教學模式與實用性較強的鍵盤和聲練習結合起來,但學生的鋼琴彈奏能力則明顯不夠。想將所學的和聲理論、和聲技法與實際音樂作品的分析結合起來,但學生的讀譜視唱及和聲聽覺能力又明顯不足。因此,要將這種潛在的教育效果轉化為直接效果,尚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內化、意識強化、表現升華等一系列的自身努力,使潛在性變為直接性,將教學效果直接發揮出來,同時又反作用于潛在性,形成外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直接性與潛在性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