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創新論文
作者:孫正川 單位: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培養醫學創新人才,是當今世界醫學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中共中央關于教育改革的決定》中指出,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培養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的人。可見我國對培養創新人才,也包括對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重視。因此,在理論上先走一步,從不同側面探討醫學創新教育、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種種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認為,學校考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改革考試,讓考試為培養醫學創新人才服務[1]。
1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心態環境
對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重要的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而良好的心態環境與心態素質是必備條件。因此,醫學創造教育要極為重視以下3點:即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造成亢奮的心理氛圍,以及造就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堅韌的毅力。
1.1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創造性思維是最高層次,很大程度上受著身心發展的制約。一般認為,身心的發展與年齡呈正相關。湖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胡治平等,對199名高低年級醫學生人格特征測量顯示:高低年級醫學生人格特征有顯著差異。高年級醫學生在樂群性、聰慧性、心理健康等人格因素得分明顯高于低年級醫學生;低年級醫學生在實驗性、自律性、怯弱與果斷性、創造能力等人格因素得分明顯高于高年級醫學生[2]。了解醫學生身心發展的最佳教育心理環境,對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可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我國一些高中等醫學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按步就班地注入式傳授知識。100多人擠在一個大教室上課的場景還時有可見,教師很少對每個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學生之間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差異作出分析,必然會出現“教死書、死讀書”的教學局面,進而壓抑了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這點必須引起醫學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1.2要造成一種具有強烈創造欲望的亢奮心理氛圍高爾基說過:賞心悅目的環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奮發圖強的氣氛可以催人奮進。而這種環境和氣氛正是為了形成一種富于創造的心態。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觀察學生情感和各種情緒變化,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亢奮的心理扭轉,會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激發。比如,發現學生由于較長時間專注產生疲勞的苗頭,此時就可穿插一些幽默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使學生得到放松。當活躍的課堂氣氛有過于松散的傾向時,可提出一點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引向深一層的探索。當學生自我感覺良好時,就樂于接觸一定難度的問題,一旦獲得成功,從中受到鼓舞,就會向新的目標奮進以形成創造性思維的良性循環。
1.3醫學創新人才要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堅韌的毅力因為為他們所進行的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艱辛的腦力勞動,其目標是產生新的思維成果,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如果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遇到若干次挫折就停止不前,半途而廢,其創造力就會很快下降。此外,社會上各種因素制約著創造性思維活動。加之創新、獨特的思維并不見得人人能理解、接受。因此,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良好創造意志品質,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因素,使思維者保持強烈的創造欲望,持續不斷。可見,培養醫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僅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智能還不夠,還需要良好的創造意志和創造品質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參與。
2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教學特征
培養醫學創新人才,最重要的是發掘其創造性思維能力。所謂創造性思維,就是在問題情境中對學前的信息和回憶的信息改造加工,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級反映過程,它是一種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醫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在學校學習時不斷地解決新課題、新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起來的。因此,以培養醫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創造性教學,必須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2.1流暢性指教學中使學生不斷產生新觀念的程度創造性教學應使學生不斷產生新觀念,對于學生的新觀念,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不必急于評價,求數量不求質量。
2.2變通性指在教學中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進行思考,其思維方式有擴散性思維、集中性思維、逆向性思維、交叉性思維等。
2.3獨立性指教學過程方式方法和結果具有獨特的創新程度。教學過程表現也有起伏、新鮮感。教學方法上有很強的變革性和探索性,善于使用新奇的方法,其結果有較高的創造性。
2.4完善性指教學方法不僅有較高水平的科學性,而且具有藝術審判性,能給人以美感和陶冶。教學結果,不僅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得到發展,而且使情感、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獲得發展。
2.5主體性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不斷發展的主體,要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目前,我國高中等醫學實驗教學中,很多實驗,都是由教師把操作方法、步驟交代清楚,藥品儀器準備齊全,學生只是按圖素驥去操作。有的實驗先由教師作演示,再讓學生重復做,這樣的實驗,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收效不會很大。應該積極提倡創造性的實驗課,那就是教師把實驗目標交給學生,學生自己根據現有條件,自找資料,自己組織實驗操作,如領取實驗動物、配制藥液、選擇儀器、觀察分析等。學生通過自己操作、摸索、實踐,最后得出結果綜合分析,寫出實驗報告。這樣的實驗,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探索性,這也是醫學創新人才所必需的。
3考試的定義、分類與功能
3.1考試的定義及功能考試,是指人類社會一切測試、考查、評簽、甄別人的身心各方面的群體或個體差異的活動[3]。考試有旨在以選拔人才為主要目的的社會考試,如招工、招干的考試;有以了解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而進行的測評就屬于學校考試,其目的是了解教學質量,供教育者提供決策依據,如學期考試、單元測驗等;還有兼以上兩種目的均有之的考試如升學考試、鑒定評比等。高、中考及醫學院校舉行的各種學校考試,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著溝通教學雙方的信息、判斷教學質量的優劣,評價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的作用,能有效地促進教與學的順利進行。
3.2考試的功能首先,考試可協調教學中的各種矛盾。應看到,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總是處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相互影響之中的。考試可使這些矛盾得到協調。通過考試,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差距,也可得到學生對所學內容難易程度的信息。對于學生,通過考試能發現自己的弱點,也能看到自己在同學中的地位,以及與教材內容之間的差距。簡言之,考試是教師和學生進行自我評估的重要手段,調節教學進程中的種種矛盾,以利于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其次,考試對實現教學目標有督導作用,教學過程中每一次考試,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設置的,反映著教學目標中一定的內容和要求。通過考試,教師可以了解前段教學的成效,檢驗教學與教學目標的吻合度,同時從中獲得反饋信息,尋求對策,以便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向規定的教學目標進軍。另外,考試的壓力可以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復習鞏固知識、培養意志、強化進取精神。有實驗研究顯示,考試對學生學習有正影響力。如在考試前預先通知,并組織好復習答疑,使學生全面客觀認識自己,以便總結經驗、找出差距,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去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從中不難看出考試對學生的督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