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醫學論文
作者:陳靜 張乃正 莫莉 單位:寶雞市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
1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即現代醫學模式。此醫學理論提出:人除了有良好的生理活動狀態外,人與外界環境的和諧關系、身與心的和諧關系也是健康的基礎,這些關系的失和諧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婦科惡性腫瘤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性疾病
婦科惡性腫瘤是一種心身疾病,其發生、發展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必然的聯系。流行病學調查,吸煙、早婚多產、性亂、初次性交年齡過早、性傳播疾病的感染、長期抑郁焦慮的情緒以及生活經濟水平低下等這些涉及生物、心理及社會層面的諸多因素都是婦科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惡性腫瘤作為一種危害生命的負性生活事件,自身又是一種應激源,同樣會對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焦慮、抑郁、沮喪、恐懼和擔憂等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反應,而且經常貫穿于疾病的始終。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婦科惡性腫瘤防治模式轉變
在我國每年新發婦科惡性腫瘤人數為13.15萬,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發展,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得到了顯著提高,但各種治療手段在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同時,對患者生存質量(QOL)和心理狀況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些患者經歷了手術、放化療以后,其康復期面臨著癌癥患者康復期的共性問題以及本身的特殊問題,因此有更多的精神壓力及負擔[1]。有文獻報道,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危機的發生率為59%~69%[2],對患者的身體機能和生命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3]。生命存在與生命質量是辯證統一的,對身心關系的認識不但會影響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的理解,而且也會影響到人們對疾病采取的各種治療手段。生物醫學模式過于重視生命的存在,盡最大可能使患者獲得盡可能長的生存時間是這種模式下腫瘤治療的主要目的,治療除了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生命質量甚至生命的尊嚴也受到嚴重的損害,這是不符合現代醫學倫理學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婦科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將生命質量與生命存在擺在相同的高度,方案的選擇不僅考慮手術方式和范圍、化療藥物的篩選及效果評價、醫療費用成本,還要考慮治療效果的評價以及患者的生命質量,設計實施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同伴教育項目等,改進社會服務,關注的重點由治療“人的病”轉變為治療“患病的人”。
4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婦科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
4.1心理治療和干預根據心理干預的內容,可分為教育性干預和治療性干預[4]。
4.1.1教育性干預:新的醫學模式認為醫生有責任告知患者的真實病情,但是否告知以及時機的選擇,醫生應根據患者的承受能力及人格特征等具體情況而定。既要使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也不剝奪其選擇治療方法的權利。在醫療工作中,有些醫生常以長輩的口吻教訓患者,當患者想了解治療情況時,得到的回答常是:“你聽大夫的就行了”。當患者對治療提出疑義時,有的醫生回答:“究竟你是大夫還是我是大夫?”這種表現常引起患者的不滿,其原因是忽略了患者的主體地位和權利。醫務工作者要在醫療活動中自覺地進行倫理思考,否則就可能出現本專業倫理或法律上的疏漏。知情同意是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患者有了解自身疾病及選擇接受何種治療的權利[5]。
(1)針對患者的負性情緒給予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熱情主動地與患者溝通交流,配合自信溫和的微笑以及運用握手、撫背、眼神交流等非語言溝通技巧,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6]。不同階段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反應有一定的差異,但患者的精神癥狀以焦慮最為突出,其次是抑郁。可采用傾聽、解釋和指導、疏泄、提高自信心,鼓勵自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療方法。既然疾病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當疾病發生時,我們應該坦然地、平靜地對待疾病,理性地面對與疾病共存的生活,盡力提高帶病生存的生活質量[7]。
(2)針對患者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給予干預:即針對患者的不當認知實施干預,主要是提供正確信息,幫助其糾正錯誤的認知和思維定勢。從多方面了解患者的情況包括運用量表問卷調查[8],以便臨床醫務工作者根據調查結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向患者提供信息服務[9]。婦科腫瘤患者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性功能的損傷。有的患者認為生殖器官的切除就失去了女性性征;有的擔心通過性生活把腫瘤傳染給配偶;有的擔心性生活會引起腫瘤的擴散。其實,這些都是認識上的誤區。大量資料表明,適度的性生活不會使腫瘤復發,更不會傳染給對方。適度的性生活能促進夫妻感情,心情愉快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利于疾病的康復。
(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目的是減少或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通過相關醫學知識的健康教育和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使患者以合理的認知來代替錯誤的認知,從而解除心理障礙[10]。對患者進行有關鍛煉、休息、用藥的教育,可幫助患者在治療中做出正確的決定,并能幫助患者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利用健康教育宣傳欄、健康教育手冊、播放電視錄像以及住院患者聯誼會等方式開展健康教育。每周定期組織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學習,介紹婦科惡性腫瘤的病因、臨床表現、手術及康復的過程、化療的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的預防。出院后由訪視人員為患者提供電話或短信咨詢、網上論壇、電話回訪、上門訪視等服務,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
4.1.2治療性干預: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是放松療法,是通過一定的程式訓練學會精神上及軀體上放松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其核心的理論認為放松所導致的心理改變對應激所引起的心理變化是一種對抗力量。其理論依據是: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斷交感支配,放松可以對抗緊張焦慮。安靜的環境、被動狀態、精神專一、降低肌肉張力和規律的訓練是放松療法的基本組成[11]。
4.2社會治療社會支持是社會治療的主要表現形式。社會支持通過生活事件直接發揮社會功能,調整壓力產生的影響,對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社會支持的作用一方面表現為對應激狀態下的患者提供保護,即對應激起緩沖作用;一方面對患者維持良好的情緒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從性質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的、可見的支持,包括物質援助和社會團體的實際支持;一類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支持[12]。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包括家屬、同事、朋友、醫護人員等個人或黨團、工會等組織。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增強患者的自尊和被愛的感覺,影響患者的行為,維持患者最佳心理和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