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發展論文
作者:馬文明 單位:夏河縣草原站
加強草地建設與保護是改善生態環境是畜牧經濟穩定和高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保持草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步驟。甘南州在草地利用過程中的不合理性嚴重制約草地生態的改善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并導致部分草場開始呈現逆向演替,因此必須針對甘南州草地生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一、甘南州草地概況與生態地位
甘南州是我國主要的草原牧區之一,也是甘肅省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其境內分布著豐富優質的天然草場,草場類型大致可分為高寒草甸草原類、高山草甸類、高寒草甸草場類及沼澤類等類型,草場具有植被密度大、蓋度高、產草量好等特點,擁有天然草地272.2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達265.53萬公頃。甘南州區域遼闊、氣候多樣,在高寒濕潤氣候條件下形成了植物種類繁多、地域特色鮮明、適應高寒氣候特征的植物和動物區系。植物優勢種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豆科、毛茛科和菊科植物為主,而且還大量分布著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雪蓮、冬蟲夏草、甘川貝母、紅景天等60多種藥用植物。甘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區域內具有充沛的降雨量、縱橫的河流、草地水源涵養量大,生態地位顯赫。境內分布著黃河、白龍江、洮河、大夏河等主要河流,其中黃河在瑪曲草原上流徑430公里,凈補充水量占此段出量的45%以上,這在涵養和補給黃河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上具有重大意義。
二、甘南草地存在的生態問題
㈠草畜供求不平衡甘南州牧區平均海撥在3000米以上,牧草的年生長期不足3個月,其余9個月均為枯草期,草地產草量呈現季節性不均衡,而牲畜對牧草的需求沒有季節性差異,這就出現了草畜供求不均衡的矛盾。盡管采取了人工種草、圍欄封育等措施來緩解草畜供求矛盾,但仍然滿足不了家畜對牧草的需求量,目前在理論載畜量為620萬個年單位的甘南草原上實際載畜量超過了800萬個羊單位,嚴重的超載放牧使草畜矛盾進一升級,草地嚴重退化。
㈡過渡放牧引起草地植被退化草地是畜牧業經濟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提高牧區經濟收入的重要保障。要增加群眾收入,就必須增加草地載畜量和提高出欄率,因此在傳統思想支配下,靠天養畜、粗放經營、增加家畜頭數是目前草地經營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天然草地不堪負重,植被嚴重退化。家畜的踐踏和對牧草的擇食,使優良牧草難以恢復生長,植物種類減少,產草量下降。在草地植被組成中可食性低的草種、毒草占優勢地位,從而改變了植物群落,使草地呈現退化演替的特征。
㈢草地沙化與裸地面積不斷擴大甘南草地生態的動態演變不僅嚴重影響到全州畜牧業生產和牧區的經濟收益,而且也影響到黃河、長江中下游的生態安全。在全州七縣一市的部分草場植被植物群落變化引起了草地逆向演替,特別是瑪曲、碌曲、夏河三縣的部分草場嚴重退化,集中表現為植被稀疏、覆蓋度低、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和草地荒漠化加劇。據有關方面測量統計,僅瑪曲縣黃河兩岸的沙化帶就有119公里長,從1980年到1998年沙化面積發展到4.48萬公頃,平均沙化速度達到21.8%,平均以299公頃的速度遞增。在草原沙化區域中植被稀疏,甚至有些區域就沒有植物存活。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積的擴大,使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許多優質牧草消失;稀有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不斷惡化,許多國家級保護動物瀕臨滅絕。
㈣嚴重的鼠害使草地生產能力下降為追求單一經濟利益而采用的掠奪式的放牧形式,使草地生產能力急劇下降,造成草地生態平衡失調,草地食物鏈受到嚴重影響,進而造成鼠害泛濫,植物根系不斷被啃食,造成地上部分枯死,致使草地植被稀疏,土丘連片出現,草地涵養水分能力下降。在許多天然優質的草場上由于鼠害成災,形成大面積的“黑土灘”,并促使草地向荒漠化過渡。目前甘南州草地鼠害面積達128.7萬公頃,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47%,這種草地退化、鼠害成災的現象還在不斷擴大。
三、治理思路
㈠樹理正確的經營理念,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在草場承包全面到位的基礎上,要引導牧民群眾合理利用草場,科學規劃冬春牧場和夏秋牧場,加強草場管理,使草場植被具有一定的更新時間。正確引導牧民群眾轉變草地草經營理念,增強生態保護意識,調整畜群結構,實行以草定畜、劃區輪牧,嚴格控制單位面積上的放牧強度,減少或降低草地載畜量,遏止草地退化的趨勢。
㈡擴大舍飼化養殖,提高草地生產效率引起草地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草地載畜量過大,因此在實施牧民定居工程的同時,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配套暖棚養殖設施,降低牲畜死亡率。將草地承載量以外的畜群進行舍飼化養殖,在牧戶經濟收入沒有受到影響的同時,及時有效地減緩草地的沉重負荷。同時極積開拓棄荒地和農業生產能力低的土地,大力發展人工飼草料基地,確保舍飼化養殖的飼草料補給。這些有效的措施可以緩解草地的承載能力,為促進草地生態恢復與平衡奠定良好的基礎。
㈢實施草地封育,促進植被恢復要進一步擴大、完善和鞏固草地圍欄面積,建立健全圍欄配套設施和監管機制,確保草場圍欄的耐用、持久和有效性。在草地開始呈現退化的區域,要及時實施封育、休牧、禁牧及時補播等措施,在自然氣候正常情況下一般封育3年~5年,則草地基本可以待到恢復。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草地建設和草地利用和草地保護生態的觀念,逐漸用現代畜牧業經營模式取代“靠天養畜”的傳統經營方式,加速草地植被的恢復。
㈣綜合治理沙化區域,最大限度恢復草地生態基層草原工作站每年要組織進行草地勘查工作,盡早發現草地退化或沙化的區域,及時封育和補播,控制草地進一步退化和沙化面積的持續擴大。對流動沙丘和固定沙灘要采用工程固沙措施,在圍欄禁牧的基礎上種植抗旱、耐寒的灌木或半灌木,同時播種再生性強、耐旱抗寒性強的沙生植物,使其成為沙化區域的先鋒植物,并逐漸演替為穩定的具有固沙作用的植物群落。在封沙固沙工作中必須嚴防急功近利,要以點帶面,采取有效地治理措施,逐漸擴大固沙面積,恢復草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