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家庭教育論文
作者:張琴琴 單位: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家庭教育是教育這個系統工程的基礎工程,它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我國家庭教育面臨許多新挑戰、新問題。本文在此進行一番探討。
一、新形勢下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
(一)家庭教育責任觀念增強,品德教育升溫
教育觀念是影響家庭教育質量的決定因素。與中國傳統觀念相比,現代父母教育觀念有了不少的變化。適應時發表展和青少年成長需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要做出積極的努力。調查顯示,當前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很重視子女成才,教育目標鎖定在生存與發展上,90.5%的家長不同意“把孩子交給學校老師自己就沒有教育的責任了”的觀點,重視親職、親子教育。當前,許多家長已經認識到未來社會競爭加劇對人才素質全面發展的需求,對品德教育更為重視,強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比例在五個選擇中最高,占69.9%,對學生品德教育“從不關心”的為零,前幾年重智輕德的現象有了明顯改觀。對不同年級家長分析發現了差異(X2=26.763,P=0.001),低年級家長更關心孩子品德,高年級隨著學習壓力的加大,對于“小時學文化,長大學做人”更認同。對品德的重視程度比前幾年有了進步,在調查中,認為樹大自然直,讓孩子自由成長的僅占2.3%。希望孩子將來具有雷鋒那樣的一心為公品質的占63.3%,而無所謂的占27.5%,不希望的占10.2%,兩項相加有37.7%之多,這與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有關,但是這種狀況發生在中小學生品德教育中必須引起重視。
(二)家庭教育內容增多,投入加大
現代家庭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在家庭中家長大多能做到以身作則。家長有錯要不要在孩子面前承認?在調查中發現,與幾年前相比有了明顯進步,總是改正的家長占94%,同時發現,高年級學生家長和低年級學生家長不存在明顯差異(X2=12.683,P>0.05)。
(三)家庭教育方法比較理性,然而大包大攬現象仍突出
現在的家長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們父母一代不能比的,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小學生每天上學接送是必不可少的。相對來說,小學低年級學生父母對子女的掌控程度比高年級高,存在包攬現象,表現在學習參與、時間分配、交友和生活起居上。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在學習上對孩子進行認真、細致的指導,幫助完成作業甚至陪讀,使孩子變得依賴性強,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辦一切,有求必應。北京教科研究院對200名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56.6%的孩子是父母給挑選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給倒掉洗腳水。上海也曾對1500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和學習用品,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便束手無策。在有些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許孩子玩耍,不許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限制孩子的娛樂生活,使獨生子女完全生活在父母的控制與左右之中,僅僅在單調的學習空間里成長。
二、新形勢下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物質關心,輕精神關懷
浙江是經濟較發達地區,隨著近些年來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的父母盲目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在對一所小學的調查中,筆者得到這樣的一組數據: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長特別寵愛孩子,孩子向家長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唯恐達不到孩子的要求;大部分的家長每天或每周給孩子零花錢。同時,家長卻忽略對孩子精神成長的積極引導,忽視子女的心理健康。當問及“最近半年您問過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嗎”,僅有68.9%的家長選擇“經常問”,10.6%的家長選擇“問過一次”,有20.5%家長選擇“沒問過”。當問及“孩子心情不好時,你能及時了解并給予幫助嗎”,也僅有56.9%的家長認為“能”,40.9%的家長選擇“出了事才過問”,有1.8%和0.4%的家長分別選擇“不了解也未給予幫助”、“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對子女精神關懷的缺失極易導致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虛,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在調查中發現,相當多數的孩子表示自己“孤單”、“抑郁”、“空虛”、“無助。其次,由于家長的溺愛,一切為孩子著想,也易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顧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長普遍反映,當孩子的要求達不到時愛耍脾氣,與父母賭氣,甚至與父母吵嘴、頂撞。而且,在這些獨生子女的頭腦中,容易形成人生在世就是索取、享樂、揮霍的世界觀,一旦家庭及社會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求,一旦沒有付出就沒有索取的社會法則嚴酷地擺在面前時,他們就會自哀自憐,抱怨家庭、抱怨社會。
(二)重智力開發,輕非智力因素培養
受現有學校教育、人事制度和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家長認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在調查中有70.3%的家長認為讀書對孩子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當問及“你最關心孩子哪方面事情”時,有44%的家長選擇“學習成績”,34.7%的家長選擇“品德修養”,21.3%的家長選擇“身體健康”。家庭教育的重點在對未成年人的調查中也得到了驗證。當問及“家里人最關心你什么問題”時,有62.4%的孩子選擇“學習認不認真”,32.2%的孩子選擇“身體好不好”,有5.4%的孩子選擇“聽不聽話”。在調查中還發現,盡管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已充分認識到德性與能力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一旦它們與孩子的學業發生矛盾時,這個重心卻發生了移位。因此。在許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時,言必稱分數和成績者仍不在少數。許多孩子反映,自從上學以后,一個“分”字便涵蓋了一切。許多家長在孩子回家后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天考試沒有?得了幾分?”囑咐孩子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上課要注意聽講。”評價孩子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看×××學習多好!”在父母眼里分數代表著一切。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家長不惜傾其所有,請家教,購書籍,買鋼琴,參加各類補習班、特長班、培優班,整天忙得不亦樂乎,精疲力竭。但結果卻是家庭矛盾不斷,親子關系緊張,甚至釀成家庭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