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類論文
作者:王萌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人們每天通過大眾傳媒與人際交往渠道獲得豐富的新聞信息,然而信息泛濫下卻經常遺漏最重要的內容,于是突破報紙常規發展模式的文摘類報刊,以其大信息量、寬覆蓋面歷來深受讀者歡迎。同普通報紙相比較,文摘類報紙的稿件摘編自其它媒體而并非由本報記者采寫。2008年,“大型文摘日報”的構想被《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解國記提出并解釋:“‘大型’是為了區別于其他文摘日報,‘第一家’是因為我國此前還沒有這種形制(對開8版)和出版周期(日刊)的文摘報。”自此,以《新華每日電訊》為典型,保持報紙時效性不變的大型新聞類文摘日報開始了探索之路。新聞類文摘報在集納其它媒體精華的同時,跟隨每日新聞確定主題,這一點明顯不同于日常讀到的文摘類報紙。
一、中外文摘報的歷史及發展現狀
1.中外文摘報的歷史
“文摘”一詞原引于拉丁文abstractus,原義為“抽取”。世界文摘類刊物最早出現于十八世紀,如1703年德國的萊比錫的《文摘月報》、1747年英國倫敦的《國際知識與趣味雜志》,1772年法國巴黎的《法國及外國雜志文摘》等。最初的文摘類刊物重點是對文學著作的評介,而真正意義上的新聞類文摘刊物起源于19世紀。第一批國外新聞類文摘報刊為ReviewofReviews,由英國人W.T.Staed和georgeNewnes創辦,是1890-1893年先后在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和澳大利亞建立起來的一組雜志的名稱。西方國家涌現出多家文摘性質的報刊后不久,我國第一份文摘類刊物《集成報》在上海創辦,是近代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的產物。而其創辦日期1897年5月6日(清光緒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恰逢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受外來因素的誘導作用頗為明顯。創辦一年后??摹都蓤蟆?,雖符合新聞性并以“報”冠名,但作為旬刊,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報紙,然而從廣義上來講,這份連史紙石印、每期約30頁、內容“以采錄中外各報為主”的刊物,因凝集了創辦者的遠見卓識,成為中國新聞類文摘報刊的源頭,并使期刊出版物的總體結構變得多樣化。之后在20世紀初期,具有明顯西方新聞類文摘報特征的《經世文潮》、《東方雜志》、《萃新報》接連創辦,文摘報刊初創期之后的小高潮一度形成。自文摘類報刊首度出現的一百余年后,經過改革開放政策對經濟的有效刺激和民眾思想的開化,文摘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在我國流行。“報刊發行量的分配體制發生了變化,我國出現了自費訂閱報刊的市場。它為文摘類報刊提供了生產的前提,也是改革開放時期報刊總體生產格局的新產物。”
2.中外文摘報刊的發展現狀
說起文摘,現今國內外文摘類報刊種類豐富。美國久負盛名的《讀者文摘》不能不被提及,這份創刊歷史達八十七年之久、在全球擁有重要影響力的老牌文摘類雜志卻于2009年8月提出破產申請保護,引發文摘報刊業的“大地震”。放眼國內,甘肅蘭州創辦的文摘期刊《讀者》以其精品選稿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然而卻是刊物性質。在我國數量龐大的文摘類報紙中,《文摘報》這類較有代表性、出版歷史較長、在國內影響頗大的報紙,因自身文學性質的局限,使其仍不符合本文對研究對象新聞性報紙的特征要求。參考《中國剪報》社社長王榮泰對文摘類報紙的分類:為國際時政類、分門別類的文摘報、綜合性文摘報。以報紙形態及新聞性要求考量國內外文摘報刊,國外不乏阿根廷《文摘報》這樣的報紙,而國內較為成功的新聞類文摘報紙有上?!秷罂恼?、常州《中國剪報》等。但是盡管如此,受到出版時間的限制,它們在信息傳遞速度上總要比普通新聞類日報慢一拍,不強的時效性成此類文摘報的“先天不足”。由此縱觀全國,既能滿足新聞時效性,又符合文摘特征的大型日報僅《新華每日電訊》與《參考消息》兩家。
同為新華通訊社下屬機構的《新華每日電訊》和《參考消息》在新聞類大型文摘日報的定性上有其相似性:然而二者又有明顯差異:《參考消息》以內參形式創辦于1931年,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旨在為蘇區領導同志提供國際新聞參考,而解放后的1958年在毛主席提議下,《參考消息》被改為一份公開發行的報紙。《新華每日電訊》主要以新華社、以境內媒體(個別外媒)為選編稿源,是我們對自己的宣傳報道,以及我們如何報道世界。在本課題中,筆者基于2011年全年,對《新華每日電訊》與《參考消息》進行分析,比較出以下不同點:通過對2011年兩家報紙的分析不難發現,一個站在國內媒體視角、一個站在國外媒體視角,這是《新華每日電訊》與《參考消息》最本質的區別。經歷過“新華大文摘”的改版嘗試后,《新華每日電訊》在國內外率先提出創辦大型文摘日報。在其創刊即將滿二十年,改版滿十年之際回顧《電訊》的發展軌跡,思考現實困境及阻礙,不難把握未來新聞類大型文摘日報的發展方向。
二、以《新華每日電訊》為例談中國大型文摘日報的開創及發展
1.《新華每日電訊》的創刊及改版
1993年,為解決新華通訊社通稿的落地問題,《新華每日電訊》創刊。創辦之初,考慮到通稿并不直接面向受眾、沒有特定讀者指向的特殊性,該報并未確立明晰的市場定位,想要實現公開發行極為困難。新世紀初,來自新華社各線路的日發稿量大增,《電訊》難以實現全覆蓋,而且隨著互聯網在國內的出現與迅速普及,新華網問世,通稿自然而然“落”到信息傳遞更為快捷的新華網。面對殘酷現實帶來的生死問題,頂著重重壓力,《新華每日電訊》于2002年開始了改版探索并慢慢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逐步擺脫飽受詬病的“新華體”。2005年,考慮到這樣的現實: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新媒介帶來了海量新聞,然而讀者時間和經歷的有限性,決定了在面對冗雜信息時他們的信息接收能力極為有限??偩庉嫿鈬浽凇峨娪崱返陌l展創辦過程中感悟到“新華大文摘”的輪廓性概念,并在2008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又提出了較為清晰的“主流時政大報的形制,大型文摘日報的操持”定位。2010年《新華每日電訊》發行量破百萬,達105萬份,其“大型”不容懷疑,考慮到《電訊》不同于普通文摘報的及時新聞特性,選擇此報作為研究對象。具備文摘報紙占有豐富成品資源的優勢,改版后的《電訊》卻依然不符合一般日報的核心特征,無法由編輯部直接策劃指揮記者進行原創報道,也正因如此對編輯人員要求極高:既要有新聞敏感度、政治洞察力,還需有強烈的大局意識和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從而在選稿、改稿、組版等過程中實現新聞信息的擴大再生產,即傳統意義上的“二次加工”,之后再進行更大范圍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