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耿國麗 白尉華 李靜 單位: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
1人文教育釋義
人們通常所談到的人文教育,有兩種含義:人文主義教育和人文學科教育。我們這里所講到的人文教育,廣義而言,與人文主義教育相滲透,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狹義的人文教育則將目光僅僅投注于人文學科,指將人文學科通過在學校的知識傳授,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事實上,無論廣義亦或狹義,這種教育的實質都是人性的教育,其核心都是涵養人文精神,促進學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人文主義教育是對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進行分析、判斷,以求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上各種復雜問題;人文學科教育對人的這種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對于心靈的震撼,對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對人性的提升與人格的塑造、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深遠。但是人文教育是基于理解、釋疑、反思、體驗、感悟等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之上,又由于它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進行實驗、量化,導致它不可能被純粹客觀地加以描述和分析,也不可能短時間內收到良效。
2國內民辦高職院校教育現狀
完善的教育是由人的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組成的整體,但是隨著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盛行,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逐漸消解了教育的本質。知識的教育、專業化教育逐漸占據主導,人的教育就被大多數院校所忽略。知識的獲得當然是必要的,它是生產力發展的源動力。但是一味追求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不重視人的價值、人的精神培養,人的心靈世界就會出現缺失。我們常會聽到不少院校學生不知道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情緒易于沖動,也有的不善于與人團結合作,常為一點小事與同學爭吵、打架、傷人,而被校方處分,甚至開除。從根本上說,這些學生沒學會對自己負責,對現實生活的嚴酷估計不足,他們也不知道在挫折面前進行自我調整、平衡心態,從而釀成很多慘劇。即使有著較強的人文學科文化優勢的綜合性大學都不免會有諸如云南大學馬加爵喪失人性的瘋狂之舉,清華學子劉海洋幼稚、殘忍的傷熊行為,那么單一的理工學院由于人文蘊涵存在先天不足,人文情懷的相對薄弱,這樣的悲劇如果會重蹈覆轍,那么就不再僅僅是學校精神心理行為教育缺失的個案了。
任何一個成功的現代國家,它的基本創造力無論如何也要來自內部,它的智慧源泉是自己的文化精英,來自它的大學。大學教育不僅僅是提供實用的人才和技術,更重要的是給予全社會思想、理念、智慧上的全面指引和凝聚,這就是人文教育的價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但是清醒的美國人明白,他們離真正的強大還有距離,因為美國缺少深厚的大學文化中心,缺少土生土長的的科學家,多靠引進,后繼乏力,所有高端的文化成就全部來自歐洲。于是,十九世紀末美國開始按照柏林大學模式重建他們的大學,大量吸取歐洲文化精英,邁出了成就世界經濟強國堅實的步伐。五十年代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之后,美國人發現他們的大學教育仍然脫不掉實用主義的長尾巴,于是更強調基礎教育,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大幅改造研究型大學的課程設置,擴大學生知識面,強化學生出于自己好奇心與興趣的探索,而不是功利主義的學習。這才有了后來的研究型大學。我們所熟知的哈佛大學,它的校訓是:以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與真理為友。這就是美國人的人文精神。有了這個前提,他們的實用主義才有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一種理性的保障,直到他們達到歐洲的發展水平,使它成為一個具有內在文化創造力的現代社會。
一所優秀的本科高校的人文文化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斷沉淀、積累、提煉。而對于新建的民辦高校來講,學校的整體特色還需要接受時間和社會的檢驗,培育高層次的學校文化精神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的學生是等待不了幾十年的,他們只有三年至多四年短暫的培養時間。常在許多民辦高校的論壇上看到自己學校的學生在痛斥學校的種種劣跡,那種語言尖刻的痛快淋漓常讓瀏覽者為之不忍;也多次接觸一些在校大學生,問及對學校的評價時,不論學校是否優劣,滿意者寥寥,更有惡意誹謗學校者。種種現象歸結到一個很直接的問題上就是學生的歸屬感不強,他們不認同自己的母校,學校對于他們毫無凝聚力。勿庸諱言,沒有凝聚力的民族是國家的悲哀,沒有凝聚力的學生則是教育的悲哀。在這種形勢下,充分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探討大學生人文教育就不是一種多余和奢侈,而是一種必須。為探討人文教育在民辦高校實施的可行程度,筆者做了一個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學生對人文學科、人文教育的認識、建議及思考。問卷共計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份,調查樣本涉及中專、大專、本科不同的學歷層次。
盡管調查的樣本還不夠豐富,但經過調研,明確了以下幾個問題:(1)開設人文課程備受學生歡迎。在被調查的百名學生中,有將近75%的同學熱衷開設唐詩宋詞這樣的古代文化鑒賞課,而有87%的同學表示希望每周開設兩節有關人文知識的課程,對于學校當前所開設的人文知識講座,有45%的學生認為較少。可見我們的人文教育是有廣泛舞臺的。(2)人文知識相對缺乏。在你最喜歡的作家問題上,很多同學在這一問題上猶豫良久,原因是對作家作品僅限于他們中學階段所留下的模糊的印象,或根本連名字都記不起來,即使知道的也拘限于李白、魯迅、余秋雨人所共知、耳熟能詳的大家。(3)學校應從宏觀層面增強人文意識,加強人文舉措。對于學校在加強人文教育方面,需進一步做哪些改進工作的,多數學生都說沒有意見可以說,原因就在于他們對此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有什么意見了,有的學生甚至大喊:人文教育工作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更沒意見建議可說。有的學生則講,學校就沒有這方面的工作,何談改進啊。一語道出我們當前學校存在普遍現象:人文教育嚴重缺失,我們的人文教育確實是需要探索并改進的。
3強化人文教育的措施
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幾點關乎人文教育與民辦高校發展的淺見。
3.1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強化人文教育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