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陳君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民辦高校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悄然興起的一支新生的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力量,它對于彌補政府教育財政不足、培養社會急需人才、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教育體制改革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伴隨著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加速和規模的擴張,我國民辦高校辦學風險問題也日漸凸顯出來。如何防范和化解辦學風險,實現民辦高校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民辦高等教育界和辦學者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執行校長李釗博士對這一領域作了系統地探索和研究。作為全國“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的最終成果,《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防范研究》(已于2009年7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一書,就是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在著作中,李釗教授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通過大量翔實而權威的資料,主要運用了高等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從中國實際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對民辦高校辦學風險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做出了全面科學的分析和闡釋,對推動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進一步研究和辦學風險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該書構思新穎、論述全面、客觀真實、見解獨到,是一部全面研究民辦高校風險問題的創新之作。綜觀全書,該書具有如下三個鮮明的特征。
一、研究思路的新穎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該書以分析現狀、闡發理論、服務現實為運思方向,以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現狀——風險成因——風險防范對策這一邏輯關系為明線,以民辦高校與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博弈為暗線,借鑒公共管理理論,在全面剖析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的類型、特征及成因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民辦高等學校防范自身風險的應對之策,深入探討了政府在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防范中扮演角色及其履責路徑,從而形成了研究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防范問題的獨具特色的理論框架和表現風格?;谶@種思路,該書安排六部分內容:第一章作者分析了在我國開展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研究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構建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在分別闡述一般意義上風險的定義、特征和本質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的定義、特征。第三章透過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研究了現階段我國民辦高校面臨的五大主要風險,即市場風險、管理決策風險、財務風險、教育質量風險與政策風險。第四章從內外兩方面剖析了我國民辦高校風險形成的原因,深刻指出:政策法規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健全及社會歧視與偏見是我國民辦高等學校風險產生的外部成因;融資機制不通暢、辦學理念不科學及內部管理不規范是我國民辦高等學校風險的內部成因。第五章從辦學理念、財務管理、教育質量、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學校經營機制等方面,分析了民辦高校為防范辦學風險、實現學校健康發展所應采取的對策。第六章運用公共產品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理論,論證了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防范中的政府責任,深入探討了政府責任的內涵,分析了政府在民辦高校風險防范中履責路徑,深刻指出:引導觀念轉變、實施科學規劃、完善法規政策、建立財政資助、強化宏觀監管、提供運營服務,正是現階段政府責任中最為核心和最迫切的內容。
清晰的研究思路,充分彰顯出作者深刻的理論思維素養和探索力度。該書不僅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布局合理,而且研究方法有突破,風格表現有特色。李釗博士在撰寫過程中,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等方式,對20多所知名民辦高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剖析,歸納總結了這些民辦高校在防范辦學風險方面的經驗教訓;同時,又將美日等國私立大學成功經驗貫穿于對我國民辦高校風險防范機制的主題研究之中,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民辦高校為防范辦學風險所實施的發展策略,以及政府在防范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的相應責任與履責路徑。值得注意的是,該書運用了10余個案例、20多個圖表以及大量的數據來論證其觀點。通過這些數據與案例,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民辦高校辦學的實況,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比如,他以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為個案,闡述了文化建設在風險防范中的作用,指出:如果僅僅從風險防范本身來談論民辦高校的建設,那是淺層次的,是很不夠的,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民辦院校的風險來自它文化的貧弱”,因此,民辦高校強大起來、昌盛起來,根本在于它逐步且迅速積厚的文化,“厚重的文化是學?;U為夷、走向穩定繁榮的磐石”。正是作者堅持了縱橫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該書給人以通達、信服之感。
二、研究視角的開拓性和理論觀點的創新性
科學研究的生命在于創新。該書又一特點就是研究視角和理論觀點的創新。伴隨著民辦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有關民辦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也在日益深入,當前主要集中在民辦高等教育組織的內涵及相關概念研究,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背景、意義、現狀、趨勢及對策等方面研究,以及民辦高校產權、政策等專題性研究,而對民辦高校辦學過程中日漸積聚的風險問題,學術界尚未給予足夠的關注。該書將風險防范管理理論引入我國民辦高等學校管理領域,并運用風險防范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全面系統地分析當前我國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的發生、性質、特征、成因及其防范策略。這種研究無疑有利于彌補當前理論研究的不足,豐富和拓展了民辦教育的研究領域。
該書不僅視角新穎,還提出了較多的創新性的觀點。比如,著作透徹分析了民辦高校辦學風險的特征,深刻指出:與營利性企業的經營風險相比,民辦高校辦學風險既具有一般性風險的共同特性,如風險的客觀性、多變性、不確定性、雙重性、潛在性等特性,但作為非盈利性的高等教育組織,民辦高校更多的是有著與企業風險所不同的自身特點,如更為嚴重的危害性、急迫性、復雜性、社會敏感性、群體性;與公辦高等學校不同,民辦高校是一個自籌經費、自負盈虧、自主辦學的顧客支持型高等教育機構,這種特殊的發展道路與生存方式,決定了現階段民辦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更易遭受更大的風險。又如,該書運用公共產品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理論,全面論證了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防范中的政府責任,深刻地指出,民辦高等教育同公立高等教育一樣,是天然的公共部門,政府在民辦高等教育發展中不容放棄其責任,應充分發揮好其“引導者、規劃者、創設者、監管者、資助者、服務者”的職能,著力打造風險監管機制的共享平臺,真正成為當代社會風險的最后守護者。這些分析以新觀點和新見解為民辦高等教育理論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課題,為學術前沿增添了一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