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代醫學論文
作者:郝世鳳 李旭京 單位:山西中醫學院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診療設備不斷更新換代、醫療技術不斷提升,現代醫學在診治方面有許多重大的突破。由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在飛速的發展,理論上作為人類應該慶幸,醫患關系應該更加和諧,人類的健康理應有更大的保障。但在現實中,卻不然。人們對自己的健康更迷茫,對醫者投以懷疑的目光,醫患關系越來越不和諧。
1就診的開始(掛號候診)
普通門診通常就診的人群復雜,除了要看專科疾患外,通常還會兼加一些痛的、癢的、心慌的、氣短的、心煩的、失眠的、有工作狂看病心急如焚的、有工作清閑過來健康咨詢的、有性格內向較敏感偏抑郁的、有脾氣暴躁趨于癲狂的、有農村的、城市的等等。這些形形色色身體不適、心理不爽的人群,聚集在一個相對窄小的候診廳掛號候診,其中不乏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這些都會給患者帶來不適和擔心,試想這對他們的疾病會起到什么作用呢?對這些等待就醫的患者如果能加以人文的關懷,比如像西方國家一樣服務上門、美化候診室環境、給候診室的患者講解醫學健康知識等,應該會對他們的心情和疾病都有幫助。韓啟德院士對醫學人文的本性同樣有精辟的闡述:“醫學人文訴求的是合理醫療技術支持下的醫患間的主觀信任度和滿意度。這種信任度和滿意度不僅是群體的,也是個體的;不僅是富人的,也是窮人的;不僅是結果的,也是過程的;不僅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不僅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1]”。
2診斷過程
X線、CT、B超等這些發明使現代的診斷從原來的視、觸、叩、聽起主要作用轉而成為一切由機器說了算,任何一種疾病的診斷必須有明確的輔助檢查作診斷依據。曾見一位老年婦女患者因腰困就診,B超查出子宮肌瘤,告之需手術治療,她欣然接受,遂住院,在追問病史時,發現有“老慢支”和“慢性胃潰瘍”病史,為了完善術前診斷,要求作氣管鏡和胃鏡進一步明確診斷,于是她去做氣管鏡,做完氣管鏡后,原本興沖沖的她拒絕再做進一步檢查堅決要求出院,究其原因,她說檢查太痛苦,遂無治而返。由此我想到了一句不相干的話“苛政猛于虎也”,作為要解除人類之病痛的醫學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某種意義上已經超過了疾病本身,二者之間是不是有相似之處呢?缺失人文的現代醫學,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不管你有病沒病,或多或少,或生理或心理都會給你“整出一些痛苦”,痛苦也沒人分沒人擔。另外,X線、CT等等這些先進診斷設備的費用及面對這些冷冰冰的機器,無形中給患者帶來了許多心理的壓力和恐懼。診斷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心理的壓力、恐懼都對治療的效果起負面作用,試想這種缺失人文的診斷對患者的健康有多大的益處?
3治療方面
現代醫學診治疾病的核心是診斷過程,一旦疾病診斷清楚了,他的治療方案也就定下了。疾病一樣,無論患者年老、年少;不管病人體質強、弱,治療方案都是一樣的。可以說,他治療的是人的病,不是病的人。缺失人文的現在醫學,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實行的是對“病”不對“人”的策略。現代醫學在治療疾病方面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是抗生素的發明,另一個是手術的成功,他們都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在當代,抗生素、手術仍舊是醫院主旋律,但是對他們的治療作用、意義應予深思。不對個體人,只針對化驗結果就廣泛大量的運用抗生素,雖然能緩解患者的一時之苦,但長遠看,他并沒有使炎癥發病率減少,相反倒使得致病菌越來越復雜,徹底治愈越來越棘手。手術也一樣,它能去除多種致病灶,緩解患者的痛苦,但缺少人文指導的手術(較典型的例如癌癥患者),很多時候使患者及家屬生理、心理、精神、時間、經濟蒙受多重損失,備受煎熬,最后還不得不在醫學的摧殘下告別塵世。
4治療對象
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現代醫學能夠處理的病人是有限的。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師檢查、診斷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也就是人常說的“灰色狀態”和“半健康人”[2,3]。按現代健康概念,不得病并非就是健康。所謂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表述為:不僅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應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品質的良好狀態。亞健康雖不是病,但它徘徊在健康和疾病的邊緣,是影響人體健康的誘導因素,應當通過生活方式的積極調整來改善它,消除它,使我們獲得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