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模式論文
作者:曹驥 譚曉紅 容敏華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醫學是“以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其載體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無限地接近人類生命過程的真理。醫學的研究對象本質上是人類的生命過程,并且醫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識與經驗來保護人們的健康,消除他們的疾苦。醫生賴以進行工作的基礎是醫學科學技術,但由于他的工作對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因此醫學不是一種單純的科學技術,而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高度結合體。
1醫學的屬性
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十分顯著,首先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具有自然屬性。其次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內涵,都必須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堅持可檢驗性、可證實性、可重復性的原則”。在臨床實踐中,醫學的自然科學精神以求真、求實和推崇理性為特點,強調尊重臨床客觀事實、尊重醫學規律、遵循實證方法和規范的程序;強調臨床發現的客觀性、精確性和效用性;強調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作用。同時,醫學還具有顯著的人文科學性質。首先,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人文屬性。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之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動、能夠能動地改造環境;人以社會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僅要與外界交換物質,而且要與他人、與社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系;人的健康狀況與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動、與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醫學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也必須建立在對人的精神活動的認識、對人與社會的聯系的基礎之上。其次,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還突出地表現為,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是以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生命的關愛為基礎的,沒有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就沒有醫學,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遠是醫學的永恒目標,是醫務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和人文科學性質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對健康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健康不僅是人體的生理健康,而且還包含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健康等于身體、智慧與心靈的和諧統一。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為患者的疾病痊愈提供物質保證,軀體的健康是一個人整體健康的物質基礎,沒有軀體的健康,心理和社會的完滿狀態無從談起。醫學僅僅解決患者軀體病痛是遠遠不夠的,而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為患者的身心康復提供精神支持。人是軀體和心理的統一體,疾病過程同時體現在軀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在軀體受到侵害的同時,心理也遭受到惡性刺激,而心理狀態的好壞又會直接影響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在不同的疾病過程中,心理疾患和軀體疾患的關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換,但不可能是有無狀態的取舍。患者心理問題處理是否成功,直接關系著對患者軀體問題的處理結果。醫學技術手段解決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醫學人文方法安撫的是患者的心理沖突,醫學科學將患者從病魔的陰影下挽救出來,將活著的希望帶給患者,使患者獲得有限的具體的滿足;醫學人文精神將患者從心靈的煎熬中解放出來,將生命的價值賦予患者,使患者獲得無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后,自然科學各領域的成就在醫學領域高度滲透,使醫學獲得了長足進步,從而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持續了大約400年,從生物學角度真正科學地認識、診斷和治療疾病。應該承認生物醫學模式在人類發展史上功不可沒,在人類對抗疾病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不過,生物醫學模式主要是從人的自然屬性看問題,往往忽略人的社會屬性,追求的是疾病與治療的線性因果關系。生物醫學模式是將疾病從人體中分離出來,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實體來研究的。對于疾病機械性的認識導致了醫療服務的“機械化”,對疾病的診療亦進入了流水線式的作業程式。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醫務人員形成了“以疾病為中心”的診療模式,往往把患者的軀體從生命的整體中剝離出來,醫生眼睛里只有病原體、癥狀、病灶……活生生的、整體的患者漸漸地從醫生的視野中淡出;醫生更多地是關心這個病是否可治、能治,關注檢驗報告上的客觀數據,而不是這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生命的價值體現。
2新醫學模式的內涵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以及疾病譜的變化,生物醫學模式和“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逐漸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適應性,197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由生物層次探究到社會層次。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重視生物因素,也同樣高度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與健康的影響。它認為人類健康的維護取決于醫療技術、生態環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衛生保健政策、經濟發展等因素,也起著某種程度的決定性作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人的屬性的認識,包括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充分體現了醫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有機統一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臨床診療模式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要求醫生在臨床實踐中全面接觸患者,要在情感上和實踐上體現出對患者整體人的理解。不僅要對患者的生理機能完全掌握,而且必須深入了解患者的非醫學問題,如心理問題和社會處境等,并作出充分反應,綜合分析,從而提高醫療效率,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3新醫學模式下青年醫生的培養對策
在5年的大學本科學習過程中,《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給學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話就是“現代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印象深刻的原因主要是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很難理解,醫學是一門很客觀實在的學科,而這句話讓人感覺“看不見,摸不著”,不象解剖學、生理學等課程,每一個理論都有實在的物或者是實驗結果證實,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以后,才逐漸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而工作時間越長,對這句話的理解就越深。例如,一個患者從住院治療開始,作為主管醫生就得要開始詢問患者病史、做體格檢查、開各種實驗室及器械檢查,然后綜合這些結果做出臨床診斷,擬定治療方案,進行對因及對癥治療。這些醫療行為的目的主要是運用目前已知的檢查治療手段來盡可能的發現患者的病因、恢復患者的軀體健康,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生物部分”。在治療的過程中,無論你是主動還是被動,作為醫生都會或多或少地接觸到患者對疾病的焦慮、恐懼,對治療的意愿、信心、態度,患者的文化修養,患者的性格等個人人格特點,同時患者的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社會關系等等都會介入到治療過程中。這些工作可以被稱之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心理—社會醫學部分”,尤其在腫瘤臨床工作中,這些因素尤其突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入院時都已不能治愈,而只能是通過藥物治療盡量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因為癌癥在公眾心目中的整體印象仍是“不治之癥”,因此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對病情都有一個從難以接受到逐漸接受的過程,治療過程中假如治療效果不好,怎樣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正確接受病情、積極樂觀地接受治療是內科治療的重要部分。這時候單純依靠癥狀、體征、實驗室及器械檢查結果都已無能為力,只能在診治過程中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間建立互信的基礎上,依靠醫生對患者心理的掌握、性格的了解,采取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談話,才能讓患者從容地接受病情及治療效果,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進行治療,才能盡量避免患者產生消極悲觀甚至輕生的念頭,從而有利于下一步治療計劃的實施。無視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特點,粗暴的談話方式只能適得其反,對治療產生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