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模式論文
作者:張秀榮 單位:羅山青山醫院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總體認識,其成為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把人類疾病歸結為細部器官的病理變化、物理化學變化,疾病的治療就是使相應的生物學變量恢復正常。因此,病人在醫護人員眼里成了待修理的機器,導致在醫療過程中“只見疾病不見人”。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病患比例在顯著上升,傳統的將精神和身體分開的醫學模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健康的愿望與需求,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應運而生。它要求從生物、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綜合看待健康和疾病問題。疾病的發生與三種因素都有關系,對任何一種疾病的治療、預防和護理都應該從這三個方面綜合來考慮。新的醫學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提倡人性化護理,即在對患者疾病護理的同時還要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這對護士的心理素質特別是情緒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醫學模式下護士情緒對護理質量的影響
護士的情緒狀態影響醫患關系,進而影響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的信任和認可。據統計,80%的醫患糾紛是由于溝通不良或溝通障礙所致,而護士良好的情緒狀態是醫患溝通的基礎。患者住院治療,往往病情較重,病人以及其家人焦慮、擔憂乃至情緒低落在所難免,此時他們迫切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同情和安慰。如果護理人員對病人熱情、關愛,并能恰當地表現出同理心,就會使病人感到溫暖與親切,從而減輕或消除入院治療產生的不適感和緊張情緒,縮短護患間的心理差距,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在醫療過程中即使產生了疑慮和不滿也可以很容易通過協商解決。相反,如果護士對患者態度冷淡甚或粗暴,將在工作中的勞累和生活中的不順心所引起的負性情緒在病人面前宣泄出來,就會加重病人的緊張感和不信任感,產生與醫護人員的對立情緒,從而加劇醫患矛盾。護士的情緒狀態影響工作效率。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護士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輕松愉快,在工作中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能夠準確地運用護理程序來指導護理行為、護理措施的實施、效果的評價、健康教育的開展、準確的護理記錄等,使繁重的護理任務落實得井井有條,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如果情緒不穩定,或者過于煩躁、抑郁消沉,就會使心身疲憊,分心走神,容易在護理工作中發生差錯事故。
護士的情緒直接影響患者的醫療效果。一是,護士良好的情緒表現有助于患者正確認識和矯正致病的心理原因,消除疾病產生的源頭。新醫學模式認為,心理社會因素也像細菌、病毒等生物致病因素一樣,可成為致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不僅要重視病人的軀體痛苦,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護士通過良好的情緒表現改善護患關系,進行富有成效的溝通,可以幫助病人找到致病的心理社會原因,指導病人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二是,護士恰當的情緒表現還可以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在求醫過程中,患者的心理活動十分復雜,對診斷、檢查、治療等行為大多心存疑慮,對藥物、手術等也十分顧慮、擔心、恐懼。特別是危重病人和手術病人,一般都會產生較強的恐懼感和抑郁感。護理人員親切的關懷,鎮定自若的言談舉止,輕松的表情,讓患者感到醫務人員在用最好的、最正確的方法全力地救治他,便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和希望,從而可以減少患者的焦慮,穩定情緒,患者會充滿信心地主動配合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而情緒的不恰當使用則會加重病人的精神負擔,如使用讓病人感到恐懼、擔心和焦慮的話,護士遇到意外時驚慌失措,就會產生消極暗示,加劇患者緊張和恐懼,導致病情的惡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新型醫療模式下護士情緒管理能力解析
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種管理手段。簡而言之,情緒管理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感知、控制、調節的過程。對護士情緒管理能力的要求取決于新型醫療模式下護理工作的任務。如上所述,與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相比,新模式是一種系統論和整體觀的醫學模式,它要求我們在疾病的診斷、治療中把人看成一個多層次的、完整的連續體,不僅要考慮其生物因素,同時也要分析其心理和社會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因此,護士除了要進行傳統的病理護理外,還要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包括通過合理的情緒表達對病人進行情緒撫慰;在理解病人情緒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溝通,改變病人的不良認知,促使病人在心理上自我調節,積極配合治療;調節自己的情緒,維持心理平衡,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狀態等。因此,護士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對病人情緒的認知能力
了解病人情緒的一般特點。在許多情況下患者對消極情緒刺激的反應強度大于正常人;有些患者于病中變得易激忿,情感脆弱易受傷害,有時甚至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激動不已。受病痛影響,消極情緒體驗持續時間較長,而積極情緒體驗缺失或較少,患者主導心境常常較健康時差,可能變得緊張不安或郁郁寡歡、萎靡不振。處于病患中的人有時理智感下降,往往變得焦慮、恐懼、抑郁、憤怒,有時會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反應。如果護士不了解病人這些特點,就會覺得病人難以理喻,無法進行有效溝通,甚至針鋒相對,就會引發醫患矛盾。不同病種的患者有不同的情緒特點,護士必須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敏感把握患者情緒的特殊表現。患者的情緒表現既具有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每一個患者對待自身疾病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也不同。護士要設身處地去理解患者,而不是以自己的立場、思維方法先入為主地分析、判斷,要學會傾聽、感受,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二)對自己情緒的表達能力
護士的勞動是一種情緒勞動,需要按護理工作的要求正確表現自己的情緒。具體來講,護士的情緒表達分三個層次:(1)自然表現,是指護士內心感受的情緒與護理職業要求恰好一致時自然的情緒表露;(2)深層表現,是指當護士的內心感受與職業要求不一致時,通過認知改變,使真實情緒體驗與需要表現的情緒相符合并通過表情表達出來;(3)表面表現,是指當感受的情緒和職業要求不一致時,通過調節情緒的可見方面,如手勢、聲音和面部表情等,使情緒按照職業要求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