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模式論文
作者:李穎 牛淑琴 單位:大連大學附屬瓦房店醫院
隨著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的發展及環境醫學和社會醫學的崛起,醫學模式已由疾病為中心模式向群體、保健、預防和主動參與為特點的以病人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治療模式轉變,這種轉變給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廣泛、更人性化的職業內容。而要適應這種特定的職業,完成其特定的職業責任,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的醫患關系,而建立一個良好的醫患關系,前提是醫患之間必須構筑一個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識上的溝通交流平臺,意識上的共鳴,行為上的一致。從而,實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根本轉變。
1醫患溝通在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醫患溝通是在醫療和衛生保健中,醫患雙方圍繞傷病、治療、健康及相關因素等為主題。以醫方為主導,通過各種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徑交流,科學的指引診療患者的傷病,是雙方形成共識并建立信任合作關系,達到維護人類健康、促進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
1.1醫患溝通是實現醫學模式轉變中解決醫患矛盾的潤滑劑為醫患間構筑一個合理的溝通平臺,為醫方告知醫務和患方知情同意權之間搭建了一座人性化、個性化的橋梁。在溝通中讓患者看到醫務人員的服務、聽到醫務人員的服務、感到醫務人員的服務,從而拉近了醫患雙方間的距離,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平等、配合的醫患關系,促進醫學模式轉變。
1.2醫患溝通促進新的醫學模式下的行風建設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而獲得他人尊重實現自我價值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的更高層次需要。醫務人員交往最多的社會人群是病人及家屬,他們的自身價值只有在治病救人和促進病人康復中才得以實現。抓住并滿足醫務人員這一需求就容易激發和調動醫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醫務人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有利于促進行風建設。
1.3醫患溝通有利于醫療質量提高適應新的醫學模式下人們對醫療的需求醫療質量的提高有諸多影響要素,要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醫務人員必須得到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理解、配合、合理依從及患者自身戰勝疾病的信心等方面支持。推行醫患溝通,醫生在診療疾病同時通過病史采集與日常溝通,努力尋找其社會心理因素,并給予說服疏導使之配合治療,有助于療效改善,有助于提高醫療質量。
2現代醫患溝通現狀與新的醫學模式的不適應
2.1醫學科技的發展減少了醫患語言溝通機會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醫務人員診治疾病更加依賴設備,重醫療技術輕溝通和解釋,不太重視病人及家屬的反應感受,另外,醫者問的少,患者還沒有將自己的身體壯況表述完,醫生就開好一大堆檢查單讓病人去檢查。檢查回來座位上又換了另外醫生,醫生卻只看檢查單,下診斷、開藥。糾紛和誤診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2.2價值觀與服務理念不同,致使行為溝通不夠新的醫學模式重視人的社會、心理、生理上健康。目前,以病人為中心、人性化服務的理念雖然逐步深入人心,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有了明顯的改善,硬、頂、推的少了,但普遍存在著對生命與健康的熱忱與尊重缺乏,導致醫患的地位關系倒置。2.3管理者的思想觀念滯后,致使溝通制度不完善,溝通渠道欠缺醫務人員自身責任意識薄弱、職業道德缺乏,致使相當一部分臨床醫務人員人文精神與知識貧乏。另外,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導致醫務人員的價值取向發生偏差,少數收受紅包、回扣,造成不良影響使病人不信任等。
3新的醫學模式服務于人類,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必備的前提,而和諧的醫患關系是要靠良好的醫患溝通來實現的
90年代后期,經濟的變化使人們的觀念、心理、需要、行為都在發生變化,尤其給醫患雙方思想觀念上的沖擊是巨大的。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必須具有仁者之心,有善者之行。建立起一個和諧的醫患關系,而做好醫患溝通是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的保證和橋梁。同時良好的溝通才是減少和解決醫患矛盾的有利武器,實現和諧社會。促進生物、心里、社會醫學模式的實現,也是重建醫患信任關系的重要途徑。醫學模式的轉變,不僅意味著人們觀念、行為上的改變,更意味著醫患溝通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