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藥學論文
作者:王海穎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
近些年,隨著各國之間教育文化交流的增加,來華留學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我國的傳統醫學知識更是以其獨特于西醫的魅力吸引著更多的留學生。我在中藥學院任教師后,已經連續7年承擔留學生《中藥學》教學工作,我們發現很多留學生存在學習困難的情況,有一些即使十分刻苦也難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分析,發現他們在建立中醫的思維模式方面存在問題,對中醫藥文化缺乏了解,根據這些情況,我們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進。
1存在的問題
我們發現大部分留學生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都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絕大多數留學生了解的傳統文化內容很少,特別是有關東方的哲學、智慧、傳統、思維方法更少。對古代文化了解的多是詩詞、歌賦以及歷史課本的一般內容,對傳統文化中的深層精義幾乎一無所知。中醫作為一門系統的科學,具有自己的語言以及許多抽象概念,必然艱澀難懂;中醫作為一門系統的科學,具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中國古代哲學、天文學以及文化、宗教的影響,產生了許多抽象概念。中醫學很多概念、經典條文、證候、方劑歌訣、藥物功效等需要熟讀、背誦,需要下很大功夫“死記硬背”。在接觸臨床實踐之前,這種單調而枯燥的學習方式,對于生活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習慣享受多維視覺效果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感到不適應,難以堅持。這些障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習中的困難,成為影響學習效果和信心的重要因素。尤其某些國家的留學生是在開放式環境下接受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他們比較容易對灌輸式教學產生厭煩等消極心理。這就需要我們著眼于:引導學生形成中醫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對中藥學的興趣;樹立學生對中醫學的信心。在講授方式的改革方面應注重啟發式、討論式、問答式、PBL等多種方式的結合。
2解決方法
2.1建立中醫的思維模式
2.1.1弘揚和傳承中醫藥文化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大系統,那么中醫學則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只有把中醫學放在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中學習和研究,才能深刻領會和掌握中醫學的精髓。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的母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可全方位地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全貌[1]。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應著重于單純中醫、中藥的傳播。我們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在留學期間基本建立起中醫的思維模式,能運用中醫的理論方法治病救人,這樣中醫的臨床療效才能真正得到體現。中醫的理論體系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點。與西醫之間無論是在基本理論還是在診斷治療方面都有許多不同之處,是中醫思維特征發生的基因和靈魂。“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兩者是業界行內的共識。中醫思維學科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諸如“重關系”、“重整體”、“重直覺”、“重形象”、“重實用”、“重傳統”、“尚辯證”等特征,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發生的思維方式,明顯有別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重實體”、“重局部”、“重理性”、“重抽象”、“重邏輯”等特征的思維方式。東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東西方思維的特征各有側重,互有區別,當然也不是水火不相容。而中醫學本身就是一個理法方藥具備的完整體系,因此在授課時,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臨床實踐,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與臨床案例,并結合教學難點和重點,有針對性地選取針對中藥的名醫案例簡單分析,既能體現中醫治病療效,也便于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并增強學好中醫治病救人的信心。在建立留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的同時,適度保護其數理邏輯思維,讓留學生具備兩套思維能力,這也是中西醫將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并存于世界范圍所要求的[2-4]。
2.1.2重視文獻原文
沿著歷史的足跡,透過斑駁厚重的史料,拜讀先人們用智慧和心血鑄就的不朽之作,雖偶有繆誤但瑕不掩瑜,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就在那一部部的經典著作里。讀經典就是要培養一種鑒別優劣、甄別選擇的眼光和能力。當然經典也非字字珠璣,在閱讀中要注意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還具有用傳統方法研究中醫的能力和對古典醫籍研究的能力。在教學中經常精選精彩經典片段,帶領學生一字一句地咀嚼原汁原味的原文,學習先輩對藥物的理解,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中醫藥文化的家珍和真傳。當前提倡讀經典,不應理解為單純的讀書活動,而是思路的調整、視野的開拓、中醫文化的感悟[5]。引導中醫大學生關注學習經典,不僅是學習一病一方的治療,更重要的在于體悟當時的歷史人文環境,體悟中醫的概念、范疇、內涵,學習、熟悉、再現經典的思維方式,提高中醫思維水平。
2.2改進教學方法
2.2.1“量體裁衣”的教學方式,增加興趣,加強交流
以《中藥學》為例,大部分同學在學習《中藥學》課程以前,沒有系統看過中藥的植物形態和飲片。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來源于動植物及藥材的圖片,圖文并茂,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直觀,學生在感性認識中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視覺記憶,來學習抽象的功效應用。我們可通過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臨床病例讓學生參與。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及學習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走,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間接達到點名的效果。不僅使得留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時時感到壓力,上課注意力集中,下課及時復習,還能夠使課堂紀律顯著好轉。通過提問也能使教師熟悉并記住部分學生的名字,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針對留學生時刻打斷授課老師講課的問題,建議在理論課教學上課前先和同學溝通好。
2.2.2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考慮到中醫藥留學生地域和語言的差異,我們在教育的初期采取“量體裁衣”的教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為更好的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礎。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將復雜的醫學理論知識較淺顯易懂地表現出來。教學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根據留學生的學習目的和要求安排教學。但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有些留學生時間觀念較差,經常遲到,尤其是上午1、2節課。上課時也比較自由散漫。有些學生學習刻苦,遇到不懂的問題,喜歡刨根問底,常常會當場直接提問,打斷老師講課,使得教學計劃無法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對于中醫所特有的語言特點,如滲濕、化濕、燥濕、祛風濕等術語的區別非常迷惑,這和他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方式與各國的文字特點有關。在《中藥學》教學中,每2周給學生安排一次答疑,讓學生把這2周所學的中藥進行全面復習,根據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和病例,認真挑選若干臨床模擬病例作為學生自學和討論的基礎;再圍繞病例提出問題,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他們去探索、學習中藥的應用;隨著問題的解決,自然地給學生提供反饋,讓他們能很好地對知識、推理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促進他們的預測和判斷。還可以配合讓學生參觀中醫藥博物館,我校博物館設有專門的中藥標本館,校園專門設置一處“百草園”,可供學生參觀一百多種植物類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