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戰略論文
作者:楊素剛 單位:中共百色市委黨校
一、引言
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種組合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的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的理念升華。大多學者都贊同經濟增長方式的的轉變是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由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等。不管如何轉變,都應該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目標定位在生態文明的戰略高度,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生態的承載以及經濟社會的協調。2010年以來,國家嚴格行業準入管理制度,鐵腕淘汰18個工業行業的落后產能。產業政策趨向節能、清潔生產以及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廣西主要優勢產業大多屬于國家限制產能產業,產業、產品和能源結構不合理,制約工業節能降耗。2010年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由2.235噸標準煤降到2.123噸標準煤,下降5%;年能耗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416家重點耗能企業要節約能源123萬噸標準煤;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14戶企業要節約能源24.6萬噸標準煤;全區要淘汰落后電力產能36萬千瓦、煉鐵產能200萬噸、水泥產能446.4萬噸、造紙產能11.23萬噸。要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這些問題,根本途徑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快轉變,必須從黨政領導干部、金融與企業家轉變開始,戰略取向應遵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內涵,著力從思維戰略上突破向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取向。
二、廣西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存在問題
(一)產業結構比例失衡廣西現有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協調、結構檔次低、產業素質低、產業增值能力差,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的持續發展。從產業的構成上看,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增加值在GDP中僅占有37.4%;新興產業比重過小,2008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產值258.4億元,占總產值的4.3%。
(二)產業結構的資源能耗偏高、效率偏低在廣西重點的工業產業中,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等,特別是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電力、石化等傳統產業仍占較大比例,資源能耗偏高、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產出效率偏低,經濟發展相對粗放乏力的特點仍較突出。1、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發展滯后。2008年廣西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4%,低于全國40.1%平均水平,遠低于2001年67.9%的世界平均水平,還低于低收入國家48.5%的平均水平,與中等收入國家54.2%的平均水平、美國的75.3%,印度的51.2%相比,差距明顯。2、傳統工業比重大。工業結構中,有色、冶金、重化工業比重大。產業布局和結構存在著過分依賴資源、資本和環境的投入,而自主創新技術不足等問題。由于產業技術水平低,造成對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浪費,對環境和生態構成較大破壞。2009年,廣西重工業增長20.1%,輕工業增長13.9%。2009年,廣西單位GDP能耗1.057噸標準煤?萬元(下同),全國單位GDP能耗1.077噸標準煤?萬元,而北京、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分別為0.606、0.684、0.741、0.727和0.76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廣西單位GDP能耗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高于東部地區,因此,在客觀上要求走低碳經濟之路。
三、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取向
(一)低碳經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系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涵蓋了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多種經濟形態,旨在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的變革,也是從化石燃料為特征的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從長遠看,發展低碳經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西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低碳經濟的本質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突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現在各國正搶占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技術制高點,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經濟的增長點和競爭焦點。目前,我國的綜合能源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近10%。電力、鋼鐵、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在經濟轉型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種種氣象表明,廣西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從“節能減排”進入“低碳”的新階段。
(二)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廣西工業化程度較低,產業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資源耗費大,集約化、信息化進展緩慢,嚴重阻礙了廣西的工業化進程。需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發展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1、改造傳統工業。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發展高附加值產品。落實各項政策和措施,加快淘汰電力、鋼鐵、水泥、有色、造紙等行業的落后產能,轉變廣西工業粗放的發展模式,走內涵發展的道路。2、發展低碳新興產業。大力支持電子制造業、軟件業、信息服務業、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低碳產業,積極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對電力、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推廣和應用低碳經濟技術,引領廣西向新型低碳經濟發展,搶占發展先機。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低碳產業不僅包括制造業、建筑業,還包括金融業和服務業。發展第三產業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第三產業是低耗能、低排放的行業,而且附加值高,能解決需求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增加勞動者收入等問題。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只加快淘汰第二產業“兩高一資”的落后產能,同時,更要創新技術發掘第三產業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的轉變,從經濟結構調整入手,著重發揮服務業、物流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等低碳、高效產業的作用;建立軟件、計算機與網絡產品、現代通信、高技術服務業、環保、生物與新醫藥等重點高新技術特色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用低碳技術改造鋼鐵、水泥、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降低廣西GDP的碳強度。因此,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廣西產業向低碳經濟方向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