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實教育論文
作者:程加軍 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第七中
現代教育十分重視智商的培養,而對于非智力因素卻沒有引起重視,甚至有時還被一些教育者無意間壓制了孩子非智力的發展。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美國人的結論是,神童往往趨向平庸和卓越兩極,平庸與卓越在智商上沒差別,區別在情商上。具有堅毅精神,有強烈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好勝、謹慎的人往往成為卓越者。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在小學、中學讀書時智力水平并不出眾,他說過:“搞數學無需太聰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鉆勁。”達爾文也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對科學的熱愛,對長期探索的堅韌,對觀察的搜索,加上對事業的勤奮。”近代“控制論”奠基人,大數學家維納在自傳中說,和他幼年同時被稱為神童的三四個人,由于不勤奮上進,以及其他條件等多種關系,長大后都無所作為;相反,有些人幼年時表現平凡,但由于后來的勤奮和環境的熏陶,最終成為科技史上的偉人。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麥克里蘭,曾經找了一家全球餐飲公司,把領導者分成高情商和低情商兩組進行研究。他的結論是,情商高的一組,有87%的人業績突出,所領導的分部銷售業績高于指標的15%~20%;而情商低的一組,年終考評很少優秀,所領導的分部銷售業績低于指標的20%。為什么高情商的領導帶領的團隊的工作業績高?因為一個低情商的領導,如果受了上級的氣,他就會無端向下屬發火,下屬就會感到委屈,牢騷滿腹,工作沒有積極性,一級傳一級,團隊績效就會差。所以在高壓狀態下,陽光心態和高情商是使你保持不斷進步的基礎。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情商就是人認識情緒和管理情緒的能力。
牛津詞典對情緒的定義:心靈、感覺或感情的激動或騷動,泛指任何激越或興奮的心理狀態。情商包括樂群性、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實驗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共十五條特性。恃強性指的是找到自己的強點,堅強地站起來;興奮性指的是容易進入狀態;有恒性指的是堅持一貫;敢為性指的是敢作敢為,不瞻前顧后;敏感性指的是對別人的情緒變化、需求敏感;懷疑性指的是經常提出問題;幻想性指的是喜歡想象,世界是被想象力推動的;世故性指的是知道的很多;憂慮性指的是知道、躲避自己的弱點;實驗性指的是動手能力強;獨立性指的是有人陪伴開心,沒人陪伴高興;緊張性指的是遇到急迫的事情能夠緊張起來;自律性指的是自我約束能力強,定力強。
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測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智商的高低反映著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通俗地可以理解為智力,具體是指數字、空間、邏輯、詞匯、記憶等能力。某種意義上智商就像電腦的硬件如CPU,一個智商高的人在短時間內能夠做很復雜的事情,就像酷睿級I7一類的CPU能夠運轉windows7這樣的大型軟件,而386、486只能運轉DOS之類的小型軟件一樣。構成智商有五種因素:
1.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我們可以在學習訓練中增加一些訓練內容如觀察和想像項目,通過訓練來提高學員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如我們好的學員能全神貫注地長時間地看書和研究課題等,而對其他無關游戲、活動等的興趣大大降低,這就是注意力強的體現。
3.記憶力,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如我們到老時也還記得父親母親年輕時的形象,少年時家庭的環境等一些場景,那就是人的記憶在起作用。
4.思維力,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人們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后,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驗分類歸納,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你說起汽車,我馬上就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面的基礎上完成的。我們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學習知識外,會花大量時間在智商訓練方面。學數學來鍛煉數字計算、空間想像、邏輯推理能力,用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等鍛煉詞匯、記憶能力。高考,可以說就是對人們在這些方面能力的大檢閱。由于考試是限時進行的,對人們短時間記憶、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高智商的人在考試時特別占便宜。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一個人有個好記性是讓大家非常羨慕的事情。因為大部分考試考查的內容有一大部分都是需要牢牢記住的東西。所以對于考生來說,記憶力好是高分的基礎。如果有了好的記性,好的運算能力,好的語言能力,如果再用功一些的話,考上好大學不在話下。
教師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也是學生的分數,考試考的分數高,平時刻苦學習,善于動腦思考,就認為是好學生。反之平時學習不認真,活動范圍大,交友范圍廣,不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則就被認為是壞學生,從而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甚至是無休止的批評和懲罰。在家里,家長也常用學生的學習好壞來評價其將來是否會有好的前途。因此,在現在教育中對智商的培養可以說是超常的重視。這些由于考試導致的教育中存在的錯誤觀點,可以說埋沒了許多本該獲得巨大成就的人才,同時選拔出的也有一部分只是智商比較高的不健全的人才。看看近來我國出事的大學生,便不難得到這個結論。作為一個健全的人,那應該是具有健全的品質,而健全的品質是需要在平時的教育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的教育雖然也在不斷地強調要學生全面發展,然而由于現實的限制,老師被考核限制著。學生被升學限制著,家長被孩子將來的就業限制著,這些限制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學生的分數,因此,學生的學習現在是備受各方面的關注,從而使現在的教育進入了一個惡性的誤區,影響了一些孩子的正常成長,甚至是一些本能有所成就的孩子卻被逼到了輟學的道路上去,及早的結束了本應受教育的人生重要階段,失去了發展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機會。
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發現,一個人是否會有所成就主要決定因素不是其智力因素,而是其非智力因素。對于現在教育中所重點關注的內容我們應有所轉移。否則依然會貽誤一大類孩子的健康發展。以往學校為了追求高升學率,老師為了獲得好的考核,學生為了考取好學校,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考入名牌大學,都把教育的指針指向了學生的分數,層層施壓,從而改變了本應屬于孩子的快樂的童年、少年和青年階段。扭曲了其本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健全的高分低能者和中學都上不完的中途輟學者。現實的教育確實需要改革,并且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只有徹底的改革才能改變我們現在教育與現實不適應的現象,才能使原來單一通過考試分數選拔單一人才的現象發生轉變,從而使我們的受教育者多元發展,充分發展各自的長項,真正實現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