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人類學論文
作者:刀承華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
一、刀安仁的主要思想
縱觀刀安仁一生的經歷、活動、業績,以及他創作的文學作品,可以歸納出他的以下幾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開拓創新的思想
開拓創新是刀安仁的主要思想之一。他創作的《游歷記》寫道:“我們這一代熱血的青年啊!青春理想的幼芽已在心田里萌動”,“我們奮發上進的心啊,就像日本的櫻花迎著朝陽開放。我們展開求知的雙翼,在知識的云天里翱翔。我故鄉的兄弟姐妹們啊,我們將要實現多年的夢想。”寥寥數句,明白地道出了他不甘因循守舊,而要開拓創新的心愿。刀安仁開拓創新的思想更表現在他的一系列創新改革活動中。刀安仁的創新活動之一,是在他年輕時候(1888年)組織戲班和戲劇創作組,把世代流傳的《阿鑾相勐》等傣族民間文學作品改編成傣戲搬上戲臺,使歷經了漫長發展過程但在當時仍處于戲劇萌芽狀態的《十二馬》、《爺爺犁田奶奶送飯》等那樣的民間表演形式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為真正意義的戲劇,使傣族躍入中國為數不多的擁有戲劇的少數民族之列;另外,刀安仁還組織戲劇創作組成員將《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大量的漢族文學作品改編成傣戲腳本,供戲班唱演。翻譯移植的傣戲腳本既豐富了傣戲的劇目,又給傣族文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傣族文學具有了更為廣闊的題材和內容。刀安仁的開拓創新活動之二,是他率先邁出了作家文學創作的第一步,開傣族作家創作之先河,于1899年寫下了充滿愛國熱情、號召邊關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愛國長詩《抗英記》,于1906年在赴日本留學途中寫下了洋溢著尋求知識、振興民族和國家熱切希望的《游歷記》和《旅日之歌》。這三部作品的問世,使傣族結束了沒有作家文學的歷史,在傣族文學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刀安仁開拓創新活動之三,是出國考察留學。為了尋求真理、發展經濟、改變家鄉的貧窮落后面貌,刀安仁于1905年到印度、緬甸考察,1906年又不顧父親的極力反對變賣家產,率領十余名傣族男女青年東渡日本留學。在20世紀初期,一個荒蠻邊地的少數民族封建土司用家產換取盤纏,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沖破重重障礙,帶領本族青年遠渡重洋到異國他鄉求學,暫且不說結果如何,光這一行動本身,就足夠是一件極不尋常的難能可貴的開拓創新的事跡。刀安仁和他率領的傣族男女青年在日本的洋學堂里勤學苦讀,學習了知識和技能,開闊了眼界,收獲而歸,“為傣族社會歷史增添了光彩”。刀安仁開拓創新活動之四,是大膽引進外域先進科技,開展從封建領主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型的改革實踐。刀安仁前往日本留學途經新加坡時,購買了八千棵橡膠樹苗和少量桑苗,以及少量的銀華、皂果籽種,請了兩個技術員,派刀衛廷負責運送回干崖安排栽種,這八千棵橡膠樹苗被種植在干崖新城背后的鳳皇山上,至今尚留一棵,被譽為“北緯二十五度的橡膠樹”,是中國最早的橡膠樹。1908刀安仁懷著“發展實業,光復民族”的雄心壯志,率領跟隨他到日本留學的傣族男女青年,從日本返回干崖,并請來日本農藝專家、輕工業專家、教員和十多個技工,同時運來在日本購買的部分槍支和機器。一回到干崖,刀安仁首先制定了興建火柴廠、印刷廠、絲綢廠、養蠶廠、銀器廠、機械修理廠、發電廠、橡膠制品廠,以及擴大橡膠園、桑園等宏偉計劃,并開始將計劃付諸實施。為了配合計劃的實施,刀安仁開設了“新城銀莊”,發行通用銀票,并在其他繁盛市場設立分鋪。刀安仁的經濟改革舉措,給當地各族人民見到了前所未見的新鮮事物,開闊了眼界,認識了技術革新和經濟改革的意義,堅定了掌握先進科學技術、振興經濟、改變家鄉面貌的信心。
(二)保家衛國的思想
刀安仁生活的時代,正是舊中國內憂外患的時代;刀安仁生活的干崖是云南的門戶,云南又是我國西南的屏障,因此西方列強對此地虎視眈眈,垂涎三尺。188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占領了緬甸,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但英國人并不因此而滿足,還想侵占我國西南邊境,多次入侵我國領地,掠殺人民,搶占土地。刀安仁曾多次率領當地傣、景頗、德昂、傈僳等各民族人民奮起抵抗。如1891年組織軍隊阻擊入侵干崖的鐵壁關英軍,1893年帶兵協助當地景頗族武裝反抗英軍入侵虎踞關盆干地區的英軍,殲滅英軍一千多人,1898年率領各族群眾英勇抵抗再次大舉入侵鐵壁關、虎踞關等地的英軍,擊敗敵人。另外,刀安仁在中英會勘中緬界務中,面對英國侵略者猖狂實施擴張政策,絲毫不退縮,堅持愛國立場,忠實地堅守國土,鎮守國門。面對清政府對英國侵略者的妥協和退讓,發出撕裂肝膽的悲嘆:“小民尚知守土,朝廷卻忍辱求榮,如斯沉淪,國將不國!”更加激起了他對帝國主義的痛恨,對無能的清政府的厭惡,以及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萌生了保國護民的思想。刀安仁和父親刀盈廷組織地方武裝抗擊入侵的英軍長達八年,這樣的愛國行動,“適應祖國人民維護國家安全,領土主權完整的要求,早已走在斗爭前列。”[1]刀安仁的保家衛國思想在他的長詩《抗英記》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在詩作中,作者首先把自己的家鄉描寫成富饒美麗、安寧平靜的理想之邦:山青水秀是我們祖先的樂土,富饒土地養育著健美的民族,男耕女織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充分地抒發了刀安仁對鄉土的熱愛。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僅僅把感情局限于較為狹小的鄉土之情,而是通過邊疆與祖國的關系,抒發了革命的愛國情懷:我國的歷史婉若清清江流。邊關界地就像主流上的支江。我們祖國就像一顆古老的大青樹,我們的家鄉就像片片樹葉郁郁蒼蒼。江河相通,水流不盡,枝桿一體,蓬勃向上。用主流與支江的關系和大青樹與樹葉的關系來比喻邊疆和祖國唇齒相依的關系,進而表現了對祖國的熱愛。可見,刀安仁的鄉土之情已經上升到了熱愛國家的層面。刀安仁對祖國的熱愛還表現在《抗英記》對入侵者的咒罵和肖像描寫之上。如“狂癲的野獸”,“形如鷹嘴的勾鼻”、“形如彎擔的下頦”、“貪婪的灰眼睛”。這種形象生動的描寫,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作者對侵略者的無比憎恨,顯示了對家鄉和祖國的無比熱愛。字字句句流露著保家衛國的思想和敢于斗爭,敢于反抗的大無畏精神。
(三)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