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海洋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俞立平 萬崇丹 趙丙奇 燕小青 單位:寧波大學商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11個省份率先發展,分別是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江蘇、遼寧、山東、上海、天津和浙江。這11個省份,占全國大約13%的面積,集聚全國40%的人口,卻創造了全國70%的財富,這其中,海洋經濟功不可沒。沿海省份海洋經濟總量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但地區差距也十分明顯,為了使我國區域海洋經濟能夠朝著更加平衡、合理的方向發展,對沿海地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和權重分析,找出薄弱環節,為政府宏觀海洋經濟決策提供參考。有關區域競爭力方面的研究,國外的文獻已經相當豐富。世界經濟論壇(WEF)[1]從1980年就開始研究國際競爭力,到1986年,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體系。
自1990年開始,WEF和瑞士管理開發學院(IMD)[2]合作出版《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它們提出的“競爭力=競爭力資產×競爭力過程”的競爭力方程,涉及8個領域的近300個指標。MichaelPorter[3]是第一位從產業層面研究國家競爭力的學者,他認為國家競爭力取決于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6個因素,即要素狀況、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輔助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機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這六大因素就構成了著名的“鉆石模型”。伴隨著21世紀———海洋世紀的到來,不少學者開始對海洋產業的區域競爭力開始了相關研究。王圣[4]等通過對山東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體系的構建,將影響山東省海洋經濟的因素分為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集聚和創新力四大類,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上述指標的權重進行排序,得出山東省海洋經濟的競爭實力總體上呈上升的趨勢。殷克東[5]等通過模糊聚類分析、動態分析和結構分析,對我國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梯度類型劃分及動態評價,探明中國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發展的動態變遷特征、關鍵因素及其內在關聯效應。劉洋、豐愛平[6]等對山東半島7個沿海城市1996—2005年的海洋產業競爭力做了聚類分析。
殷克東、方勝民[7]從海洋產業人才競爭力、資本競爭力、國際化水平和制度競爭力等四個方面,構建了14個二級指標、56個三級指標的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體系。劉大海[8]等從科技水平、經濟狀況、資本實力等方面,構建了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指標體系,選取主成分分析法作為定量評價方法,對中國沿海省市的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定量評估及比較。譚曉嵐[9]通過對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理論框架的構建,將影響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因素分為核心驅動因素,包括海洋高級科技人力和專業人力資源、海洋科技組織創新能力等,以及一般影響因素,包括社會需求、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組織等。
根據以上對國內外文獻的回顧,可見目前對區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對于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還有待深入。大多數學者在定量分析的方法上主要選擇主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對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評估和比較,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可能因為降維造成的數據損失而使評估結果不準確,在指標較少以及指標間相關程度不高的情況下不宜采用。層次分析法采用專家判斷矩陣來進行賦權,問題是不同專家的判斷矩陣根本往往并不一致,其均值難以通過一致性檢驗。從評價數據角度,一些主觀指標如產業組織、制度環境等主要靠專家打分取得,總體上隨意性較大,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選用目前使用較為成熟的TOPSIS評價法對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然后采用面板數據進行模擬權重的測量和單調性檢驗,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影響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以及造成各地區海洋經濟差距的主要原因。
1研究框架方法
1.1研究框架
首先進行評價指標的選取,然后采用TOPSIS法進行評價并且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采用面板數據對評價指標進行單調性檢驗并且計算出模擬權重,研究框架。
1.2研究方法
(1)TOPSIS法。TOPSIS是Huang[10]提出的一種優秀的評價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歸一化后的數據規范化矩陣,找出多個目標中最優目標和最劣目標(分別用理想解和反理想解表示),分別計算各評價目標與理想解和反理想解的距離,獲得各目標與理想解的貼近度,按理想解貼近度的大小排序,以此作為評價目標優劣的依據。貼近度取值在0~1之間,該值愈接近1,表示相應的評價目標越接近最優水平,該值愈接近0,表示評價目標越接近最劣水平。
(2)面板數據。面板數據最早是Mundlak[11]引入到經濟計量中,指在時間序列上取多個截面,在這些截面上同時選取若干樣本觀測值所構成的樣本數據。面板數據具有很高的效率,能夠有效降低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對遺失重要變量也不敏感,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變化和更多的自由度。在我國海洋經濟統計時間較短、數據較少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實證研究。將TOPSIS對海洋經濟的評價結果作為因變量,評價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根據回歸系數的符號是否為正來判斷評價指標的單調性,對回歸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可以得到模擬權重。
2數據
基于客觀數據對地區海洋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選取的指標有海洋第一產業值、海洋第二產業值、海洋第三產業值、海洋第三產業比重、海洋經濟比重5個指標,其中海洋第三產業比重是其占海洋經濟的比重,海洋經濟的比重是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前3個是絕對指標,表示海洋經濟的總量;后2個是相對指標,表示海洋經濟的質量。選取的地區為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1個沿海省市,所有數據來自于1998—2010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描述統計量。
3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
3.1TOPSIS評價
我國近年來區域海洋經濟分類競爭力的TOPSIS評價結果。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各省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變化狀況,將其圖示化后,如圖2所示。2006年之前,廣東省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最高,并與位居第2位的上海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山東省位居第3位,競爭力較弱的省份有廣西、江蘇、河北。2006年之后,山東省的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其競爭力水平由原先的第3位,一躍成為競爭力最高的地區,廣東省和上海市則依次排在第2、3位,海洋經濟發展較弱的地區仍舊是廣西、江蘇、河北三省,其中江蘇省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有逐漸縮小的趨勢。浙江、福建、天津、海南和遼寧5省的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大小始終位于中間水平,在2001—2005年間,各省的競爭力波動較為明顯,其余年份,競爭力的變化都較平穩。總體而言,各省海洋經濟競爭力大小的變化并不明顯,由圖2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997年開始,廣東、山東、上海一直位于海洋強省的行列,并且擁有者不可動搖的競爭優勢,山東省的海洋競爭力發展最為迅速;其次是福建、海南、遼寧、天津、浙江,屬于海洋經濟競爭力較強的省份;最后,廣西、河北、江蘇3個省份的海洋經濟競爭力始終處于劣勢的位置,并與海洋強省之間的差距較大,其中江蘇省的海洋競爭力呈逐年上升,廣西省則呈逐年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