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海洋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王雙 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
海洋經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屬性,區域特征顯著,不同區域之間海洋要素稟賦、發展戰略選擇、潛在優勢及其增長特色存在著明顯差異。2011年,國務院先后批復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以及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三個國家級海洋經濟區發展規劃,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從國家戰略層面逐步肯定及確立了區域特征各異和發展模式不同的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與此同時,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也相繼出臺地方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根據自身區域特征制定海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具體的路徑選擇,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著重分析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征,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區域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1我國海洋經濟的區域分類
我國沿海地區具有明顯特征的海洋經濟發展區域,主要包括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中,環渤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2010年達到13271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34.5%,是我國目前海洋經濟發展規模最大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次之,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4%,珠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最低[1-2]。上述海洋區域的劃分僅依據地理范疇,不能體現不同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具體特征,因此,宜以衡量海洋經濟發展的具體經濟指標來描述不同海洋經濟區域的分類及其特征。這里,筆者選擇了這三個區域的海洋經濟發展重點地區,即環渤海地區的天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廣西和福建進行分析(以上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海洋經濟區均以各省/市/區的名稱來表示)。
1.1海洋資源豐裕度指數
資源豐裕度指數是反映海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經濟指標,體現經濟增長的要素稟賦狀況。這里,筆者利用張耀光等的方法計算了各地區主要海洋資源的豐裕度指數[3](表1),即各地區的各類海洋主要產品產量比重乘以各類海洋資源產業權重,包括海洋漁業資源、海洋油氣資源、海洋鹽業資源和海洋礦業資源。海洋資源豐裕度指數為:SRPIi=∑t1t2SRi/(t2-t1+1)×∑t1t2Pi/(t2-t1+1)式中:SRPI為各海洋經濟區海洋資源豐裕度指數;SRi為各海洋產品產量比重;Pi為各海洋產業的權重①,t1為起始年份;t2為結束年份。表1顯示,漁業資源豐裕度指數最高的是山東海洋經濟區,與其海洋漁業產量長期居全國首位的現實相符,其后依次是浙江、福建和廣西;海洋油氣業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環渤海和珠三角地區,尤其是天津和廣東海洋經濟區,油氣業資源優勢明顯,僅以天津為例,2009年天津市海洋油氣業增加值占全國海洋油氣業增加值比重為45.5%,位居全國第一;鹽業資源最為豐富的依然是環渤海地區,即山東和天津;礦業資源則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經濟區,即浙江和福建較為豐富。
1.2海洋經濟規模
以上述各地區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衡量海洋經濟規模(表2),可以看到,天津和上海比重排位較高,從2006年開始,上海占據首位,說明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經濟在整個經濟發展中規模較其他地區大,一方面依托其雄厚的海洋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其重視發揮自身的海洋經濟優勢,集中發展科技含量高和增長潛力大的優勢產業和項目,通過項目和產業帶動海洋經濟規模的提升。相比之下,江蘇和廣西的海洋經濟發展基礎較弱,沒有發揮資源優勢,海洋經濟規模相對較小。其他地區的排位變化不大。
1.3海洋產業結構
海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能夠反映海洋產業發展狀況,海洋主要產業③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可以衡量海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4]。由于海洋產業包括海洋主要產業和海洋教育科研管理等服務產業,若海洋主要產業增加值比重越高,說明海洋經濟還是依靠傳統的海洋產業拉動,產業發展的重點依然是傳統的海洋產業,新興海洋產業比重較小,從而海洋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較低,反之則說明海洋服務產業比重較大,產業高級化程度較好。從各地區的比重來看(表3),上海、廣東以及浙江的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較高,其海洋主要產業增加值比重較低,海洋教育科研管理服務產業比重較大,海洋經濟發展逐步從依靠傳統產業拉動轉向依靠新興海洋產業。天津、廣西以及山東海洋經濟區等地海洋主要產業增加值比重較高,反映出其傳統海洋產業依然是海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
1.4海洋產業就業
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也是反映海洋經濟發展特征的重要指標,從各地區的涉海就業人員占地區就業人員比重看(表4),一方面,就業結構比重反映了產業結構發展狀況,即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較好的上海、廣東和浙江,就業比重也較高,而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較低的山東、廣西和江蘇,相應的就業比重也偏低,海洋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尚待提升;另一方面,就業結構的構成也反映出不同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產業特征,即雖然天津和上海的比重較高,但是其兩者吸納就業的產業有所區別,天津的海洋就業更多的是來自海洋油氣業和制造業,而上海則是以海洋服務業吸納大量的就業勞動力。
1.5海洋基礎設施
上述各海洋經濟發展較好地區的貨物吞吐量是衡量基礎設施狀況的有力指標。表5顯示,2004—2009年,貨物吞吐量增長最快的是浙江,其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較快。緊隨其后的是天津。相比之下,福建、山東和廣東增長率較低,一方面體現出其本身良好的硬件條件,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大規模建設的空間有限,只能在已有基礎設施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整合。
1.6海洋科技水平
海洋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數代表了海洋經濟科技水平的基本情況,從各地區的科技人員存量看(表6),山東海洋經濟區、天津、江蘇和上海具有明顯優勢,其海洋科研人員數量較多,海洋科技人力資源儲備基礎較好;從科技人員增長率上看,廣西、江蘇表現突出,一方面體現出其對海洋經濟人力要素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海洋科技水平與海洋經濟增長的結果高度相關,海洋科技儲備較好的地區海洋經濟規模也相應較大。根據以上具體的指標衡量結果,可以將上述地區進行如下分類:I類地區資源稟賦較好,海洋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包括浙江和廣東;II類地區資源稟賦較好,但海洋經濟發展狀況相比較弱,包括山東和江蘇;III類地區資源稟賦一般,但海洋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包括天津和上海;IV類地區資源稟賦一般,海洋經濟發展狀況較弱,包括福建和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