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李張偉 單位:韓山師范學院化學系
“土壤環境學”是環境科學專業一門重要課程,它主要通過介紹土壤環境污染的概況和評價方法,建立土壤污染動力學模型,并探討了修復土壤污染的方法和研究進展[1]。通過對土壤環境學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壤污染的現狀和特點,認識土壤污染的預防和治理方法,從而達到掌握土壤環境污染與防治的基本專業知識的目的。筆者在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土壤環境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它不僅重視土壤污染的特點和污染物動力學模型的建立,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學生能更深刻認識土壤污染的內在特征及其防治方法,并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具備防治土壤污染的能力。要培養符合課程要求的學生,就要依照課程的內容和要求,在教學中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辦法,靈活采樣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不斷探索,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文圍繞筆者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就怎樣培養合格的土壤污染防治與治理的人才展開討論,希望為廣大從事土壤環境學教學的同行提供一點有用的經驗。
1.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土壤環境學”的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土壤環境學這門學科也不斷在進步。在新的世紀里,土壤污染呈現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土壤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污染物種類越來越多,消除的難度越來越大;另一個特點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消除土壤污染的方法也日趨先進和成熟。要講好土壤環境學這門課程,一方面要緊靠教材的內容,以教學大綱為依托,捉住重點和難點,打好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不斷融入土壤環境學科前沿成果,介紹最新的發展趨勢,并將教師的研究成果與課本的理論知識中綜合起來,這樣可以使學生不僅學習到教材的內容,還能了解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調動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到“土壤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特點”這一節時,筆者結合自己的科研情況,介紹了潮州市主要工業區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情況和特點,分析了污染來源和污染的方式,提出了防治污染的意見和建議。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例子,能夠充分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書本的內容,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運用“互動學習”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
除了理論聯系實際之外,筆者還探討了“互動學習”的學習模式。所謂“互動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而是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的能力,圍繞教材里的某一個課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給出各自的觀點。例如在講解到“典型的土壤環境污染”這個內容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身邊有沒有出現土壤環境污染的例子?如果有,思考一下污染源是什么,通過怎樣的方式污染土壤,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學生圍繞這個論題,3-4個人為一組進行了討論,并且將討論的結果寫下來,推選出代表進行回答。這樣一來,使本來比較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們不斷提出身邊土壤污染的例子,并且總結出比較完整的污染特征,這樣的學習方法,突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學生在“思考-交流-提出觀點”的學習中掌握教材知識,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3.開展與課程相關的課外科研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也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之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更好地證明理論的知識。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除了給學生講解教材內容外,筆者還組織部分學生組成興趣小組,在粵東鳳凰山茶園的采集土壤和茶葉樣品,并通過消解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土壤和茶葉中鉛、鎘、銅和鉻等重金屬元素含量,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并得出相應結論。通過課外科研的平臺,使學生們能夠親身地經歷“現場采樣-實驗室分析-土壤環境質量評價”這樣一個流程,能夠把課本中的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大大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學習效果明顯提高。除此之外,筆者還組織部分學生參觀了城市的垃圾堆埋廠,了解垃圾堆埋廠周邊土壤污染情況,加深學生對垃圾污染土壤的感性認識。另外,筆者主要從事改良劑消除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實驗研究,為了讓同學能夠更好的理論聯系實踐,筆者邀請了部分有興趣的同學加入課題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和同學們較好地進行了交流和探討,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改良劑消除土壤污染的實踐研究方法,加深了對土壤修復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
4.靈活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豐富課程的教學方式
多積累土壤環境學科方面的素材,也是豐富教學手段的方法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手段也日益豐富。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手段也被多媒體教學所代替。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大大增加了教學的信息量。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及動畫等多媒體元素使學生們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相關的信息[2,3]。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土壤環境學”課堂教學服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積累與土壤環境相關的新聞、圖片和視頻,并將其做成一個個專題,作為在講解教材相關內容之前的引子,這樣能夠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習效果。另外,如果課時比較充裕的話,筆者還會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放映一段與土壤環境有關的電影,增強學生的土壤環境保護的感性認識。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多媒體教學手段也是一個很好的師生互動交流平臺。因為課時比較有限,所以平時無法在課堂上大量介紹與土壤環境相關的課外新聞報道,因此課外補充的內容需要布置給學生課外去完成,而學生完成作業后,可以選取部分作業完成得比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課件給老師和同學展示自己的作業并進行詳細講解。例如,筆者在網上看到有關湘江流域土壤環境重金屬污染的長篇報道,就布置同學回去查閱相關材料,每人寫一份報告,分析湘江流域土壤遭受污染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提出治理的方案,作為課外作業。
同學們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有創新性的建議,后來筆者選取了部分同學的作業,請同學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并講解自己的作業,通過這種師生的互動關系,更好地利用了多媒體這個交流平臺,從而使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更加地豐富。在“土壤環境學”課堂實踐過程中,筆者還有其他一些體會。例如,土壤環境污染是很多地方的普遍現象,在我們身邊就存在著很多土壤環境污染的例子,因此,讓學生多關注身邊土壤環境污染的例子,特別是學生的家鄉有沒有相關的土壤污染情況,利用假期的時間,組織同學回家鄉進行調研,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分析和評價家鄉土壤環境質量,這樣學以致用,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4]。另外,在課余的時間,可以推薦一些與土壤環境有關的書籍和電影,例如《寂靜的春天》、《垃圾與地球》等給學生課外觀看,可以增進學生關注土壤環境、保護土壤環境的意識,更好地擴展教材上的知識。“土壤環境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緊靠教材內容,依托教學大綱,靈活采樣多種教學手段,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素材,和學生多互動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