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電影論文
作者:毛羽 單位: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
我國農村電影曾經有過令人十分驕傲的輝煌過去。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在全國農村建立起了龐大的電影發行放映網絡。經過新時期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農村電影放映普及率達到90%以上,放映場次每年超過2000萬場,觀眾人次在200億以上。到1990年,全國農村有十多萬個農村放映單位,其中農村集鎮影院1.1萬家,農民看電影的問題基本解決。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隨著農村大文化市場的興起,農村16毫米膠片電影由于其銀幕小、畫面、聲響不清晰,放映效果失去了電影魅力,加之1993年后由于徹底取消了農民看電影預收費、農村節目短缺、拷貝價格上漲和縣級電影公司體制機制缺乏活力等等因素,農村電影急遽下滑。
從1993年起,國家廣電總局幾乎每年都要召開全國農村電影工作會議,嘗試多種方式,解決農民看電影難的問題。比如1993年,中國電影開始向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國家廣電總局明確了縣級電影公司可以購買16毫米拷貝的權力,給予縣級電影公司經營自主權,強調縣公司是主體,希望其通過內部機制改革,煥發生機,形成活力。1995年,國家廣電總局文件規定16毫米影片發行放映放開,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購買拷貝,都可以在全國農村不受行政區劃限制進行放映。之后,全國成立多家16毫米交易中心,解決產銷脫節的狀況。這個時期,更多的是想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農村電影生存、發展問題。由于個體可以購買拷貝,與縣電影公司產生矛盾,2002年2月1日施行的《電影管理條例》第40條專門做出規定:申請從事農村16毫米影片發行、放映業務的單位和個人,可以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電影行政部門備案;備案后,可以在全國農村從事16毫米影片發行、放映業務。新的條例進一步向全社會開放了16毫米發行放映。但是,農村電影的市場化改革由于農村的經濟形式還不具備完全市場化的因素而沒有走通,但其降低準入門檻、打破行政區域限制、自主發行影片為城市院線制改革提供了借鑒。1998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農村電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紀初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2000年,“2131工程”納入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四部委發展計劃,提出了“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有償服務”的發展思路。每年由國家發改委出資1000萬元,國家廣電總局自籌1300萬元,分五年共1.15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632個國家級低收入縣農村電影的發展。“十五”期間,國家通過“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中央政府累計投資2.38億元,各省配套8500萬元,資助放映機8715臺,發電機2586臺,放映車1068輛,放映大棚376頂。同時,還贈送兩萬多個拷貝,向少數民族語地區贈送民譯設備、流動車及放映設備。盡管如此,農村電影放映單位仍在萎縮“,十五”結束時,全國16毫米放映隊已不到四萬個。
進入新世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電影由膠片向數字轉換的時代已經來臨。國家廣電總局意識到了數字電影對我國電影產業、電影事業發展的重要性。由于數字電影畫面鮮艷細膩,音響效果層次豐富,數字影片制作、存儲、復制、傳輸成本大大降低,便于普及放映、規模放映,因此,國家廣電總局抓住歷史機遇,及時出臺《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等指導性文件,并委托剛剛成立的國家廣電總局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數字節目中心)就農村電影如何重新得到農民群眾歡迎而研發流動數字電影放映設備。經過一年的時間,數字節目中心完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的開發工作。所謂系統的概念,是把農村電影的數字化制作、壓縮、加密、上星傳輸、地面衛星站接收、下載、電子商務交易、放映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統籌考慮,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根據此系統概念建立的數字電影流動放映服務平臺,是一個為政府管理部門、影片著作權人或發行權擁有者、數字院線、數字放映點等單位或個人服務的平臺;服務內容包括數字影片發行母版制作、衛星站安裝、數字節目分發、版權管理、場次統計和提供影片在線訂購等環節,為促進電影產業化發展、促進電影數字化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
結合農村數字放映系統的研發,國家廣電總局提出“以技術創新帶動農村電影體制機制創新”的思路。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在浙江臺州等地推進數字化放映和院線制改革試點,這次改革一方面試驗流動數字放映設備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探索如何在農村建立電影公共服務體系。十個月的試點,農民觀眾再一次聚集到銀幕前,解決了電視普及后電影在農村是否還需要的疑問。同時,臺州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經驗實現了歷史性的新突破。2006年3月“,2131工程”改名為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作為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從此,農村電影工程從部門工程上升到國家工程。在中央領導同志的直接指導推動下,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文化部和國家廣電總局等部門成立了農村電影改革發展試點工作協調小組,加強對全國農村電影改革發展試點工作的協調指導。同時,在調研的基礎上,國家廣電總局會同中宣部、文化部聯合制定下發了《農村電影改革發展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在浙江、廣東、河南、江西、陜西、湖南、吉林、寧夏八個省(區)的16個市進行試點。此次試點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06年1月至2007年年底。目標是取得局部性試點經驗,基本實現或部分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
為此,文件要求各試點地區要成立由黨委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本省區、市農村電影改革發展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要將農村電影納入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納入黨委政府考核干部的內容。同時,要求各級政府建立專項資金,建立補貼機制,加大對農村電影的投入,資金由過去養人為主向政府養事買服務轉變。經過各地黨委政府和文化廣電部門的艱苦探索,終于形成了一套適應我國國情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思路,這一農村電影改革發展新思路后來由李長春同志概括為:“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農民受惠”十六字方針。在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200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廣電總局、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文化部《關于做好農村電影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7[38]號)。當年5月,國家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文化部在陜西延安召開了全國農村電影工作會,將農村電影的改革發展工作由點到面向全國推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開始進入國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階段。“十一五”期間,國家廣電總局積極組織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電影發展改革之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