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營養學論文
作者:杜鵑 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
1(略)
1.1(略)
1.2(略)
1.3食療以輕病為主食物和藥膳所起的作用主要為養生保健,治療疾病時有其局限性,只能治療比較輕緩的病證。食療因為涉及到亞健康和疾病,應由醫生來制定方案。在食療過程中,要通過辨證論治進行食物、藥膳的配伍組方。食物和藥物的性質分為溫熱性、寒涼性、平性。在食療的辨證時,要注意人體的陰陽、虛實、寒熱。根據病證的不同,分別給予不同的食物或藥膳治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食療的配伍組方一般按君、臣、佐、使要求進行,在食物和藥物的選用上應以藥物為主。
1.4飲食禁忌中醫營養學的具體應用主要體現在藥膳中。據統計,在4000余種常用的中藥中,有500種可作藥膳原料,其中使用較安全且味道可口的大約只有60味。藥膳有別于普通飲食,應用時須注意食療中藥的性味、藥膳的宜忌、烹調技術等,并要掌握藥膳應用的基本原則[3]。食忌食復理論是中醫營養學的特色。據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間的特性,以及食養或食療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對食養或食療不利的食物,即為“食忌”。在疾病的恢復期,由于飲食不當而導致疾病的復發,稱為“食復”。不同的病證有其不同的飲食禁忌。
2發展方向
2.1融入現代營養學的定量內容18世紀中葉,現代營養學開始形成。20世紀初,我國建立現代營養學,并于1913年前后首次發布我國的食物營養成分分析和營養狀況的調查報告。從此,現代營養學和中醫營養學在中國共同發展。現代營養學研究的是食物所含的元素,以及人體攝入、消化、吸收、利用和排出這些物質的過程。它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以現代實驗科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為基礎,認為生命是一個化學過程。它從微觀著眼,強調以基本營養素為核心的自體補充完善思想,以營養素為本,把食物和一些藥物的營養成分進行定量分析,根據測定的人體每日攝取量來判定食物或者藥物的攝入量,從而滿足人體生理需要。中醫營養學也有量的概念,但食物和藥物的量在實際應用中是按照君臣佐使配伍使用的,由處方者因人因病情而使用不同的用量,因此中醫營養學中沒有明確量的概念。為了讓中醫營養學在實際應用中更加完善和科學,應融入現代營養學中的定量內容。規定攝入什么性質、多少用量的食物時,需參考現代營養學的定量標準。一個好的中醫營養處方,除了應用藥物適當外,對于食物的配比,應盡量按照現代營養學中的規定。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1)建議標準,成人每天全面膳食營養比例需食谷類食物250~400g,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大豆或相當量的大豆制品30~50g,油脂類25~30g,適量的畜禽肉、魚蝦、蛋類等。現代營養學的定量規定可使醫者在制定處方時有據可依,減少食物用量的隨意性。
2.2發現食物新功效和配伍規律對中醫營養學的研究,現階段以文獻研究居多,但在食養、食療的實際應用中,僅依靠文獻記載的理論和配伍方法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不斷完善原有的理論。臨床研究內容應重點放在發現食物的新功效和配伍規律上,遴選出臨床適宜的營養食物和藥物。還需應用現代分析手段分析其中的營養素,為它們的臨床定量奠定基礎。通過大量實驗研究檢驗常用藥膳方的功效,發現配伍規律,以開發新的藥膳方。
2.3加強對相克食物的臨床研究中醫營養學中對食物相克的認識停留在經驗階段,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總結出哪些食物或藥物組合在一起會產生毒害作用,哪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疾病的復發。早在1936年,鄭集先生選擇當時認為不能同時進食的14對食物:大棗和蜂蜜、紅薯和香蕉、綠豆和狗肉、松花蛋和糖、花生和黃瓜、青豆和飴糖、蟹和柿子、蟹和石榴、蟹和荊芥、蟹和五加皮、鯽魚和甘草、鯽魚和荊芥、牛肉和粟米、甲魚和馬齒莧。經過人體試驗以后,他明確宣布:“此類歷時數千年之食物相克迷信,經此科學試驗后,乃得確實證據,予以決定性的否定。”然而,我們現在對食物相克的研究較少,需要加強臨床研究,總結出規律,為食養和食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