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病理學論文
作者:楊懷寶 楊晟 單位:大理衛生學校
編寫農村醫學專業教材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質量教材的產出涉及面廣;其中,編寫人員的數量和質量至關重要。當前參編人員數量不足,總體水平不高制約了農村醫學專業教材的建設。
1中等職業衛校教材編寫人力資源匱乏近年來,各學校的連年擴招導致師資的數量、質量及結構比例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發展的需要。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而無暇顧及教材的編寫和臨床技能的提高,形成中等職業衛校教材編寫人力資源匱乏的局面。
2教師編寫教材的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和鼓勵編一本好教材需要編寫人員經過數年的素材積累,在此過程中教師必然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教師編寫教材付出的勞動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極大地挫傷了高年資優秀教師編寫教材的積極性,因而,編寫人員整體素質降低、人數減少,加之編寫時間倉促,教材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3教材出版發行頻率太高近年來,一些出版機構受利益驅使,很難按照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組織人員編寫教材。教材編寫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師編寫任務重、時間倉促組織不規范任務體系不明等問題,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內容陳舊、專業術語不規范、語句不通、錯別字多、觀點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規范等。
農村醫學專業適用性《病理學》教材的編寫特點
編寫中職衛生學校農村醫學專業的教材盡管尚屬首次,但是,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要編寫的教材既不能是大專教材的縮寫也不能是以往中專衛校社區醫學專業教材的翻版。應該根據畢業生的工作環境、性質和任務堅持“必需和夠用”的原則,編寫具有特色的適應性教材。
1教材設置合理,突出培養目標農村醫學專業中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從事基層醫療衛生保健和防疫工作的高素質初級衛生技術人員。畢業后能在鄉村醫療機構從事常見病的防治、衛生保健防疫及健康教育咨詢等工作。教材的編寫依據農村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標準的職業教育特色。在教學內容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力求“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崗位”,淡化學科意識,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運用基本理論,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為學生將來防治千變萬化的疾病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2教材編寫強調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病理學是揭示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是中職衛生學校醫學生必修的橋梁課程。具有承接前期基礎課程啟動后期臨床課程的作用。教材涵蓋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兩部分內容。農村醫學專業《病理學》教材的編寫既傳承常規編寫手法,又特別強調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教材在闡述疾病的概念、病因及發病機制的同時,特別注重病理變化和病理臨床聯系的編寫。引入案例分析,使學生在尚未面對病人,缺乏臨床知識的前期學習階段,盡早接觸“臨床”,通過對臨床案例的分析,加深學生對臨床癥狀和體征的認識,激發學生向往臨床,關愛患者的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3教材內容注重與“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接軌教材涵蓋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病理學部分的考綱內容,每章節后按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題型要求編有適量的題目,書后附有兩套模擬試題,供課后練習使用。教材編寫以問題為導向,每章節中設有案例分析,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病例,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還設有“考點連接”。引入往年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病理學真題模擬題并進行解析作答。力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病理學與臨床和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接軌。
4教材編寫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中職衛生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認知活動總是追隨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順序,呈螺旋式上升。追隨學生認知規律,結合病理學直觀性強,核心知識是疾病時器官、組織所發生的病變特征及其變化規律,書中配有113幅彩圖,以替代繁雜的文字描述,將抽象的理論和復雜的功能代謝和結構變化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感知,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每個章節后編有小結,幫助學生歸納章節要點、點撥難點。便于學生記憶與復習。
總之,編寫一套高質量的農村醫學專業教材,必須要經過許多高水平的教師在優秀出版機構等社會元素的支持下,依據教學目標認真編寫,方能完成。中職衛校農村醫學專業教材《病理學》之所以編寫成功,正是這種集體智慧的體現,既凝集了前輩的豐富經驗與成果,更是全體編委在精品意識指導下集思廣益、辛勤勞動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