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護理教育論文
作者:趙婉莉 單位:成都醫學院護理學院
辦學方針與培養目標協和護校辦學伊始,首任校長沃安娜即制定了學校辦學方針:“護士培養與醫院的經濟利益分離,醫院不得利用護校學生護理病人。”這個方針的提出是因為當時在美國學徒式的護士訓練比較流行,為節省開支,醫院不雇傭護士,而使用護校學生,護士的工作非常辛苦,實行12h工作制[2],影響了護士學生的培養。畢業于協和護校,曾在校任教的李懿秀說:“學生在病房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是提供廉價勞動力,因此病房再忙也不許可影響學生的實習,有困難由護士自己解決”[3]。協和護士學校以嚴格著稱[2],學校的宗旨是培養高水平的護理骨干、師資和領導人才[5];校訓是“勤、慎、警、護”,以金字藍底刻在校徽上,校徽于學生畢業時頒發[6];對學生實行淘汰制,學習1年后,學習成績不好的,掌握護理技術操作不好的,對病人缺乏同情心和愛心的,工作責任心不強的等等,總之,凡校方認為不適于從事護理工作的學生,都可以令其退學,加以淘汰[3,7]。
課程設置協和護校課程設置廣泛,可以劃分為5組:第1組是生物自然科學,包括解剖學、人體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第2組是社會科學,包括護理發展史、護士倫理學、護士職業問題、衛生宣教原理、心理學、社會學;第3組是醫學科學,包括病理學、臨床檢驗學、藥物學及治療學;第4組是護理學及護理技術包括個人衛生學、基礎護理學、營養學及飲食學、疾病飲食學、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神經精神科護理學、急診護理及急救學、公共衛生專科護理學、護理教育及護理行政管理;第5組是語言學,即漢語、英語。各科課程注重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都安排有實驗或實習。學生除了在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二年級時每天7:00—9:00有2h的晨間護理實習,讓學生接近臨床和病人[3,5]。
教學特點協和護校為了實現培養一流護理人才的精英培養目標,一切教學設施、教學人員的配備和教學要求都緊緊地圍繞著這個目標。教學特點包括(1)嚴格選擇與培養教師:在護校任課的教師大部分是醫學院的教授,教學水平較高,而且凡在協和醫學院任職的醫、護教學人員,均有定期被保送出國進修的機會[6,8]。(2)理論緊密結合實際:除了前述的課程有實驗或實習和二年級學生有晨間護理實習,各科護理教學還結合進行個案研究,教學中以不同病人為研究對象,要求學生把所學的心理學、社會學知識應用到每個病人的實際醫療護理中去[8]。(3)大事小事都要求嚴格:不論是課堂、實驗室,還是病房,對學生的一舉一動要求很嚴,處處都很注意培養嚴謹、科學的工作作風和習慣。學員在醫院實習中,經常有護校教師、醫院護士長和護士督導員巡視檢查,以便及時發現違反醫院規定和操作規范者,最終的學習成績評定是理論、實習和操行品德3項并重[8-9]。
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堅守人才培養質量關嚴格的錄取和淘汰制度,良好的培養條件和途徑,高標準的專業訓練,鑄就了協和醫學院的精英培養模式[10]。當今,我國高等醫護教育已經與高等教育同步發展成為大眾化教育[11],已不再能與協和當初的精英教育同日而語。大眾化醫護教育對緩解我國廣大農村、廣大基層基本醫療保障的缺失也不失為權宜之計[12]。但是,在快速擴招后,造成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大多數醫護院校不得不在較低水平的條件下運轉的今天,學生的培養質量已經受到質疑[13]。回顧協和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的歷史,不得不使當今護理教育工作者思考:醫學、護理學的服務對象是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學生的培養質量關乎性命,關乎人們的安康與幸福。大眾化醫護教育,不能顧此失彼,不能以降低人才培養質量為代價,精英化的目標追求是醫護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對人生命的鄭重承諾[11-12]。在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是否淡忘醫護服務的特殊性?如何能始終堅守住高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關,以不辱護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責?這些問題很值得當今高護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此外,隨著中國加入WTO后國際化醫療市場的出現,我國高護人才開始參與跨國界謀職和發展[14]。只有培養出高水準、高質量的學生,他們才能真正成為大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守護者,也才能擁有在國際勞動力市場的堅實競爭力。
提高人文課程開設的實效性,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協和十分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這不僅體現在課程設置中開有多門人文課程,教學上安排了具有實效性的熏陶人文素養的護理實踐活動[6,8],而且從學生畢業時要頒發印有校訓“勤、慎、警、護”的校徽這樣小細節的隱性課程上亦能窺見一斑[6]。現今高等護理教育課程體系中,雖然設有人文學科課程,但所占課時比重偏小。據資料顯示:國內10所本科護理院校人文課學時占總學時的平均數為13.3%,與國外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中有1/3為人文學科課程相比,差距甚遠[15];授課教師多為護理學院的專職教師或人文社科部的教師,前者無論是護理實踐還是人文素養本身不夠深厚,后者雖有較為濃厚的人文底蘊,但對醫學護理學知識常常知之甚少,無法很好地將人文知識與專業實踐相結合[16];大部分課程理論學時多,實踐學時少[17],或雖有一定的實踐教學環節,但缺乏橫向的、社會性的實踐教學。護理教育改革雖已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和人文素養,課程設置已體現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結合,但改革大多仍是通過顯性課程這一載體進行,而忽視了隱形課程平臺。專業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單一的課堂教學更多時候仍偏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并不能在職業觀的樹立、情感態度的認同和內化上下功夫[18]。因此,學生的客觀人文知識內化為主觀人文精神遠遠不夠,人文素養未能獲得實效性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護理人性化服務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實現人文回歸,是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追求[11]。各護理院校不應僅僅滿足于開設了人文課程,還應加強師資的人文學科知識培訓,增強護、文滲透;更重要的是適當增加課時,尤其是像協和護校那樣增加能有效熏陶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護理社會性實踐課時并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作用。在社會實踐中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遠比在校園中單向傳輸的教育更具實效性,影響也更為豐富、深刻而持久[19]。
安排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實踐,著力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協和的一大教學特點就是二年級學生開始每天有2h的晨間護理實習以接近臨床和病人[3]。學生早期接觸病人,親身感受護理工作的價值與要求,可逐漸加深對護理工作的認識。“醫者仁心”,沒有仁愛之心的人不適合從事護理工作。協和正是通過早期臨床護理實踐去影響、改變學生,重塑他們的護理職業價值觀并使之人文習慣和人文精神得以養成,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認同并熱愛護理事業,能為社會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護理教學改革實踐也顯示[20]:早期接觸臨床實踐可以改善護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利于他們在臨床實踐中積極地給自己找尋一個客觀的定位,順利地完成由學生向護士的轉變。現今,多數護理院校實行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學生先在學校修讀3年理論,最后1年才到醫院臨床實習。校內學習期間雖有臨床見習,但一般不會為病人提供直接的護理服務。這樣的結果是,很多學生缺乏對護理工作的感性認識,不能盡早樹立正確的護理職業價值觀,直到實習時才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認可、不接納護理工作的學生大有人在,畢業后放棄護理職業的也為數不少,導致護理人才的流失。令人欣慰的是協和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實踐的做法已經回歸,被當今護理教育改革所提倡[21],并已經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和第二軍醫大學護理系等護理院系開始實行[22],它不僅標志著我國的高護教育在不斷的改革與完善,也表明協和護校的辦學經驗是寶貴而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