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預防醫學論文
作者:黃新宇 劉春燕 李龍飛 徐麗丹 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當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群疾病譜和死亡譜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此當代醫學模式正在逐步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預防開始從生物預防轉向社會預防,預防重點也從傳染病轉移為傳染病與慢性病并重,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預防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高職醫學教育也應該隨之進行相應的變革,包括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重新定位;加強預防醫學教學體系的構建;確立高職醫學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科學獻身精神、為城鄉基層人群健康服務的教學思想目標;在能力培養方面使學生不僅具有臨床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充實預防醫學、社會人文科學、心理學、人際溝通學等相關知識,以具備更好開展城鄉社區衛生保健服務和疾病防治工作。基于以上認識,必須加強預防醫學的教育。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的需要2008年全球有5700萬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數的63%,這幾乎是死于傳染性疾病(包括HIV/AIDS、TB及瘧疾)、母親及圍產期疾病、營養不良人數總和的兩倍,預計至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75%。目前我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2.6億人,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5%。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1/10,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其中慢性病者占80%;年輕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呈逐漸上升趨勢。慢性病防治成為21世紀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應該切實從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出發,把三級預防原則貫穿于疾病預防控制的始終,應該牢牢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具備預防醫學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針對疾病發生、發病過程的不同階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服務于人群。
預防傳染病的需要傳染病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近30年來人類新發現的傳染病已有近40種,如艾滋病、軍團菌病、O157:H7大腸桿菌腸炎、埃博拉出血熱給人類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其中大部分在我國有病例發生或造成流行。特別是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讓人們感受到了傳染病的恐怖和威脅。死灰復燃的傳染病卷土重來,如結核病、性傳播性疾病、血吸蟲病、布魯斯菌病等。常見多發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手足口病、霍亂、感染性腹瀉、流感、瘧疾等流行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加強高職醫學專業學生對傳染病的認識和預防醫學相關知識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1堅持預防為主的思想,強化預防醫學教育的地位
目前我國高職醫學專業已經把預防醫學作為必修課設置,但是普遍存在在教師配備和還是課時量設置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現象。要從根本上提高預防醫學的教育地位,最重要的是啟發學校領導層端正預防醫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建立培養從單純醫師向掌握治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衛生服務本領的新型醫師的目標意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貫穿群體觀念、環境觀念、大衛生觀念,把預防醫學教學的指導思想貫穿于教學始終;使學生感受到預防醫學教育對保護健康、促進健康,不斷的提高全體人群的健康意識和健康水平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和作用。
2加強高職醫學院校預防醫學教師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也是學校長足發展的基礎。高職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的師資隊伍總體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少、師資水平不平衡。多沒有成立預防醫學教研室,也沒有固定專職教師。教師兼職或歸為其他科室管理,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和專業的發展。因而,在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對預防醫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起了極大的束縛作用。可見,成立專門預防醫學教研室并建立一支高素質、相對穩定的預防醫學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為了迅速提高預防醫學教師隊伍素質,應加強新教師崗前培訓;鼓勵支持年輕教師到重點院校進修學習;支持教師參加學術交流和學術研討活動,盡可能地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2]。
3加強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
預防醫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育觀念要與時俱進。隨著當代醫學模式正在逐步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新健康觀的形成和確立,迫使我們必須調整預防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使學生懂得在臨床環境下,如何適宜地開展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導向的預防保健服務,強化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生的臨床預防觀念。要減少課程之間的重復,應加強臨床醫學課程、預防醫學課程、基礎醫學課程三者之間的聯系,把預防醫學知識與技能融入醫療服務工作中,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又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視角,樹立大衛生觀念,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又能夠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在教學中要把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講授方法,要采用電教、多媒體和現場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如討論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法等[3]。
4加強預防醫學實習基地建設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的學習和歷練,才能夠把理論應用到實踐,掌握基本醫學方法和技能。應通過合理的長效機制和體制建立起學校和各級衛生部門的密切聯系,建立長期穩定的預防醫學實習基地。通過訪問城鄉基層衛生機構,包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機構、鄉衛生院、村衛生所等,了解我國衛生服務體制的運轉情況[4]。還可以適時安排學生參觀自來水廠、醫院污水處理站、牛奶廠、院校食堂廚房、食品加工廠,工礦企業等,讓在校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深入社會,更好的體會預防醫學在基層衛生工作中的所發揮的作用。畢業實習中除臨床內、外、婦、兒科以外,還應增加適當的預防醫學實習內容。建議每名學生到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習2~4周,增強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服務觀念,更好的服務基層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