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公司管理論文
作者:賈一偉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
高校上市公司分布相對集中從各高校上市公司分布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控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居前三位,這3所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分別有6家、4家和3家,分別占高校上市公司總數的24%、16%和12%.另外,多所高校共同參與設立的有1家.從行業分布看,高校上市公司處于高科技行業的比重明顯高于市場整體(見表1).市場份額有所下降近年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但高校上市公司市場份額相對有所下降.高校上市公司總資產占市場比重在2005年以前保持在0.6%以上,2006年下降到0.2%,2010年進而降低到0.09%;高校上市公司總市值占市場比重在2005年以前保持在1.6%以上,2006年以后則降低到0.5%以下.這主要是相對于市場總體規模的快速擴張,高校上市公司的發展相對滯緩所致.2001—2010年高校上市公司總市值與總資產占市場的比重如表2所示.再融資相對規模逐步縮小高校上市公司多屬于高科技行業,上市后融資需求較大.但從實際募資金額看,高校上市公司近3年再融資規模相對于市場整體逐步縮小.2008—2010年,高校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分別為218億元、26.35億元和179億元,占當年市場再融資金額比重分別為1.03%、0.92%和0.26%,占比呈現不斷降低態勢.2001—2010年高校與全部上市公司再融資情況如表3所示.
高校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狀況
高校校辦企業要有長足發展,除了要發揮學校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外,還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和規范校辦企業的經營和管理[3].高校上市公司與其他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持股結構較為分散、董事會專門委員會設立比例較低與激勵機制不足.
1高校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較低從股權集中度水平看,最近10年高校上市公司始終低于市場平均水平.以2010年為例,高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24.41%、44.43%,均低于市場平均的36.11%、57.71%.從股權集中度變化趨勢看,高校上市公司與市場整體股權集中度都呈現逐步降低趨勢,但前者下降的幅度更大.高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從2001年的37.61%到2010年的24.41%,下降了120個百分點,而同期市場平均僅下降8.17個百分點.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也表現出類似特點.2001—2010年高校與全部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情況如表4所示.
2內部治理差異主要體現在專門委員會設立高校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與其他公司差異不大,主要體現在設立專門委員會的比例上.以2010年為例,高校上市公司和其他上市公司在內部治理變量和設立專門委員會比例的對比分別如表5和表6所示.從董事會規模看,高校上市公司與其他公司沒有差異,平均都為6人;從兩職兼任情況看,2010年高校上市公司沒有董事長與總經理同為一人的情況,而其他上市公司這一比例平均為14.93%;從獨立董事占董事會人數比重看,高校上市公司與其他公司較為接近,分別為61.51%和59.13%.從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公司設立情況看,高校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比例與其他公司非常近似,都接近或達到100%,而設立戰略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的比例低于其他上市公司.2010年,設立戰略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的高校上市公司比例分別為47.62%、538%,而其他公司則為71.12%、70.50%.
3激勵機制有待健全從2010年當年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來看,已經計劃實施或者已經實施的上市公司共43家,但其中僅有1家高校上市公司提出股權激勵計劃(達安基因).從2011年情況看,已經計劃實施或者已經實施的上市公司共125家,但僅有3家高校上市公司提出或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分別是同方股份、泰豪科技和浙大網新.
高校控股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與市場表現
最近10年來,高校上市公司作為一個群體,經營業績并不理想,盈利能力和業績成長性都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1盈利能力略低于市場整體水平2001—2010年期間,大部分年份中高校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都低于市場整體水平.以2008—2010年為例,高校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70%、47%和7.43%,而整個市場分別為11.33%、127%和14.22%,前者明顯低于后者.2001—2010年高校與全部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對比情況如表7所示.
2業績增長慢于市場整體水平除個別年份外,高校上市公司業績成長也低于市場平均水平.2001—2010年期間,有8年高校上市公司銷售收入增長率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僅有2年的銷售收入增長率高于市場平均水平.仍以2008—2010年為例,高校上市公司銷售收入增長率分別為-1.68%、10.88%、15.26%,而整個市場分別為220%、8.17%、468%,除2009年外,前者都遠遠低于后者.2001—2010年高校與全部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增長率如表8所示.
3估值表現不如市場整體水平除2001年外,高校上市公司近10年來平均市盈率始終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從2008—2010年情況看,高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低于市場水平的差距有所拉大,但2010年有一定的恢復.這說明市場對高校板塊評價不高,對高校上市公司整體發展前景并不樂觀.2001—2010年高校與全部上市公司市盈率情況如表9所示.
對我國高校上市公司發展的啟示
通過對高校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市場表現與公司治理的分析,得到如下啟示.
(1)高校上市公司發展不夠理想,資本市場對高校產業發展支持不夠.本文發現,近年來高校上市公司數量逐年減少、市場份額下降、業績及成長性不盡如人意,這表明高校上市公司發展速度及質量都有待提高.盡管高校上市公司集中于高科技行業且規模較小,但中小板及創業板上市數量較少,且集中于清華、北大等少數高校,這表明高校上市公司發展較不平衡.而高校公司新上市數量較少、再融資相對規模不大,則說明資本市場支持不夠.兩方面的對照說明,高校校辦產業與資本市場對接不暢.
(2)與高校科技優勢結合不夠緊密,高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不夠.國內校辦企業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健全[4],而高校與科研院所公司上市能有效完成科研成果轉化[1],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高科技產業的支持功能.高校上市公司曾因高科技概念而受到投資者青睞,高校板塊曾一度被視為高科技上??公司的風向標.但較多高校上市公司與高校科技優勢結合不夠緊密,高校高科技成果轉化為高校上市公司經營優勢的力度不夠;部分高校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廣泛,與所屬高校科研優勢關聯不大;不少高校企業技術創新實力較為欠缺,能夠將高校先進研究成果轉化成具有競爭力科研產品的案例不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性也不強,阻礙了高校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例如,2011年工大高新(證券代碼:600701)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大豆產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及商業服務,主營業務與所屬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工科方面的科研優勢相關性很小,基本沒有起到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