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循環經濟論文
作者:李春梅 單位:中國能源雜志社
報道數量我國循環經濟報道按發展過程細分,在2004~2011年期間,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階段一(2004~2008年)和階段二(2009~2011年)。總的來說,近年來循環經濟的報道數量程上升態勢(見圖1)。在第一階段,自2004年始,三份報紙的報道數量都開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06年左右達到報道數量的峰值;在第二階段,2009年三份報紙都達到了循環經濟報道的高峰。2009年之后,三份報紙在循環經濟的報道數量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循環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被引入國內,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使循環經濟發展全面提速。2004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舉行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2005年7月2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3],明確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重點工作和重點環節,指明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成為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綱領性文件。隨著2004~2005年國家對于循環經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以及相關指導性文件的出臺,自2004年起媒體對循環經濟的報道數量開始顯著提升,至2006年左右達到峰值。而在第二階段,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實施為重要事件。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號主席令公布,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4]。《循環經濟促進法》中明確提出了要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基本原則,建立包括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為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層面的制度保障。自2008年起,媒體對于循環經濟的報道數量又開始持續上升,2009年前后三份報紙對于循環經濟的相關報道數量都達到了高峰。在2004~2011年的整個研究階段中,2009年也是對于循環經濟報道最多的一年。
版面報道的版面位置可以反映該媒體對于報道的重視程度,頭版最能反映媒體對于報道的態度,因此選擇三份報紙中對于循環經濟的報道處于頭版的數量做為研究對象。三份報紙對于循環經濟報道的版面安排,報道處于頭版的數量峰值分別集中在2006年及2008年前后(見圖2),這符合上文中提到的在這兩個年份前后,國家都有關于循環經濟的重大政策法規或指導性文件出臺的背景。
稿件來源從稿件來源來看,《中國環境報》、《經濟日報》和《人民日報》關于循環經濟的報道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包括由報社記者自編自采發表文章,新華社通稿或專稿,以及來自通訊員或者讀者等社會公眾的稿件。在階段二中,《中國環境報》與《經濟日報》由記者自編自采進行的循環經濟報道數量大大增加(見圖3)。《中國環境報》從階段一的37.5%上升至階段二的57.14%;而《經濟日報》也由階段一的55.56%上升至階段二的72.73%。兩份報紙自編自采循環經濟報道比例的增長,顯示了媒體對報道質量的重視。而對于《人民日報》,在階段二中,由報紙自編自采的報道數量則出現了較大下滑,對于循環經濟的報道數量由階段一的64.71%下降至階段二的37.5%,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階段《人民日報》關于循環經濟的報道采用新華社稿件的比重增大,比例由第一階段的零上升到第二階段的25%。人民日報作為政府最高機關報,在進行循環經濟相關報道中側重于報道國家高層的動態,應用的都是新華社稿,因此在第二階段,《人民日報》的稿件來源中新華社稿件的比例上升。
循環經濟報道的作者三家媒體都很重視報道的質量,除個別階段外,由專業記者采寫的關于循環經濟的稿件在三份報紙所有作者類型中所占的比例均為最高(見圖4)。其中,《中國環境報》的作者中記者比例由階段一的37.5%上升至階段二的57.14%;而《經濟日報》也由階段一的55.56%上升至階段二的72.73%;相較于前兩份報紙,《人民日報》的比例則在階段二有所下降,可以看到在第一階段中,《人民日報》的報道作者中記者比例為64.71%,在三份報紙中是最高的,而到了階段二,這一比例則下降至37.5%,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官員和其他讀者的比例卻顯著上升,分別由階段一的5.88%上升至階段二的18.75%和31.25%。此外,在三家媒體中,《人民日報》的作者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也是最高的,雖然相較于階段一的23.53%,《人民日報》的作者中專家學者的比例在階段二降為12.50%,但是在兩個階段中,《人民日報》的作者中專家學者比例仍是三份報紙中最高的。循環經濟自20世紀末傳入我國,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已經初步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理論和發展模式。《人民日報》做為政府最高機關報,更注重從高層的、專業的視角對循環經濟理論進行闡述。相較于其他兩份報紙,《人民日報》關于循環經濟的報道中,由專家學者撰寫的循環經濟理論文章占有相當比例,對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如2004年3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發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撰寫的《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從專業角度闡述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從宏觀的角度論述了發展循環經濟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系;2006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發了由武漢大學法學院寧立志教授撰寫的《我國循環經濟法律的建構和完善》一文,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循環經濟法律建構中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對于需要完善的重點提出了相關建議,對于建構和完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在《中國環境報》和《經濟日報》中專家學者在所有作者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有上升,《中國環境報》作者中專家學者的比例從階段一的完全沒有上升到階段二的2.86%,同樣,《經濟日報》作者中專家學者的比例從階段一的3.7%上升到階段二的4.55%,這表明媒體越來越重視循環經濟理念傳播的專業化科學化。
循環經濟報道的體裁和主題1)循環經濟報道的體裁。三份報紙對于循環經濟報道的體裁主要分為以下三類:消息、評論理論及通訊特稿紀實類等。從對三份報紙報道體裁的統計情況,可以看到消息類和通訊特稿類報道是三份報紙中占有較大比重的類型(見圖5)。分別來說,《中國環境報》與《經濟日報》的消息類報道在階段一中的比例都超過了1/3,在階段二中,兩份報紙的報道中消息所占的比重皆大幅上升。其中,《中國環境報》的比例由階段一的45.83%上升到階段二的60.00%,上升了近1/3倍,《經濟日報》的報道中消息的比例由階段一的33.33%上升到50.00%,上升了近一半。與之相對照的,則是兩份報紙對于通訊特稿紀實類報道數量的減少。可以看到,在階段一中,《中國環境報》與《經濟日報》的通訊特稿紀實類報道的比例都接近一半,分別為47.92%和48.15%,而在階段二中,兩份報紙的比例則分別下降為22.86%和36.36%,通訊特稿等深度報道的對照之下,《人民日報》則呈現了相反的態勢,報道中消息類報道的比例大幅下降,由階段一的41.18%下降為階段二的18.75%;而相應的,通訊特稿類篇幅較長,能夠深度挖掘循環經濟實質、體現循環經濟發展的報道數量大幅上升,由階段一的29.41%上升至階段二的62.50%,增長一倍以上。對于理論評論類報道,在三份報紙中雖然數量相對較低,但在兩個階段中始終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兩階段的表現也有所不同。相較于《中國環境報》和《經濟日報》,《人民日報》的報道中更加注重理論報道,雖然在階段二中,評論理論類報道的比例由階段一的29.41%下降至18.75%,《人民日報》相較于其他兩份報紙的評論理論類報道比例仍是最高的。2)循環經濟報道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