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急診搶救論文
作者:韓躍輝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急診搶救室靜脈炎發生病例的性別分布59例靜脈炎病例中,男30例(50.85%),女29例(49.15%),男、女比例為1.034∶1,性別在發生率上無明顯差異。急診搶救室發生靜脈炎級別分布本組59例靜脈炎病例統計分析發現,發生靜脈炎的級別排序分別是Ⅰ級靜脈炎30例(50.85%),Ⅲ級靜脈炎18例(30.51%),Ⅱ級靜脈炎11例(18.64%),見表2。
急診搶救室發生靜脈炎病例原因分析患者因素本組59例發生靜脈炎的原因統計中,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50例(84.75%),血管彈性差者36例(61.02%),長期輸液者23例(38.98%),見表3。
輸入的藥物本組59例發生靜脈炎的原因統計中,使用血管擴張劑后發生靜脈炎11例(18.64%),使用鹽酸胺碘酮后發生靜脈炎11例(18.64%),使用多巴胺后發生靜脈炎9例(15.25%),使用氨基酸后發生靜脈炎8例(13.56%),見表4。
不同年齡段發生靜脈炎相關因素分布本組59例發生靜脈炎的統計中,36例血管彈性差的患者中60歲以上者32例(88.89%),長期輸液的23例患者中60歲以上者21例(91.30%),11例使用血管擴張劑的患者中60歲以上者7例(63.64%),輸注鹽酸胺碘酮藥物發生靜脈炎的11例患者中60歲以上患者10例(90.91%),見表5。
靜脈炎發生級別年齡分布本組59例發生靜脈炎的統計中,Ⅰ級靜脈炎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段為61~70歲11例,占Ⅰ級靜脈炎的36.67%;Ⅱ級靜脈炎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段為71~80歲7例,占Ⅱ級靜脈炎的63.64%;Ⅲ級靜脈炎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段為71~80歲7例,占Ⅲ級靜脈炎的38.89%,見表6。
靜脈炎發生級別相關因素分布本組59例發生靜脈炎的統計中,Ⅰ級靜脈炎以血管彈性差、長期輸液、營養狀況差、輸注血管擴張劑為主;Ⅱ級靜脈炎以血管彈性差為主;Ⅲ級靜脈炎以血管彈性差、長期輸液和輸注胺碘酮、氨基酸+璽泰為主,見表7。
通過本組59例靜脈炎病例分析顯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靜脈炎的發生以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患者個體因素中由于血管彈性差、長期輸液兩項相關因素的統計中也均以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彈性差、脆性大,易引起靜脈炎[2],這與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相一致。張曉明[3]研究表明,年齡>65歲的患者留置針后發生靜脈炎者明顯增多,其次為7歲者亦較多,21~65歲發生靜脈炎者較少,表明年齡較大者,或年齡較小者,置管后都易發生靜脈炎。
(2)通過外周靜脈輸注血管擴張藥、多巴胺、鹽酸胺碘酮所致的靜脈炎在本組的統計中明顯高于其他藥物。靜脈內輸入各種刺激性溶液(各種抗菌藥物、烷化劑和有機碘溶液或高滲溶液);應用刺激性藥物(各種化療藥物)及非生理性pH值液體的輸入均可導致靜脈炎的發生[2]。呈酸性的胺碘酮對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發靜脈血管、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癥[4]。且與搶救時選擇外周淺靜脈給藥多有關。
(3)同一靜脈通路中同時輸注兩組藥物靜脈炎的發生與液體輸入量、輸入速度有關。靜脈輸液量>1500ml/d時發生靜脈炎的幾率明顯大于輸入量<1000ml/d時。輸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了血管壁的側壓力,則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率明顯增高[2]。在同一靜脈通路中同時輸注兩種藥物與搶救室患者病情危重、用藥復雜成正相關性。
(4)機體免疫力低下是搶救室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免疫力顯著降低,對穿刺所造成的靜脈壁創傷的修復能力和對機械性刺激、化學性刺激及細菌所致局部炎癥的抗炎能力也隨之降低,致使在應用靜脈留置針時發生靜脈炎[5]。
(5)不同級別的靜脈炎發生相關因素與患者的年齡、血管條件及患者的營養狀況、使用外周靜脈輸注血管擴張劑有明顯的相關性。
(6)細菌性靜脈炎通常與消毒方法不規范、穿刺技術較差、輸液套管無菌狀態的破壞、導管留置時間過長有關[6]。本組統計中,雖然在統計前對護理人員進行了系統的靜脈炎相關知識、留置針操作方法的培訓,但護理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能否規范操作、能否合理選擇穿刺靜脈、能否合理選擇給藥途徑等正確落實醫源性靜脈炎防治措施也是搶救室輸液患者發生靜脈炎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據我院靜脈輸液專業組對我院600余名護理人員輸液知識的調查結果顯示,留置針穿刺時消毒范圍正確的只達到41.5%,對不適合周圍靜脈輸注的藥物的知曉率為43.4%。總之,加強急診搶救室醫護人員靜脈輸液知識的培訓,規范護理操作行為,選擇合理規范的給藥途徑、給藥方法、給藥濃度,加強用藥觀察,對急搶救室患者靜脈炎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