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畫藝術論文
作者:李真真 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早期網絡帶寬的限制,當時的網頁大都為平面靜態網頁,Flash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其交互的多媒體方式使網頁鮮活起來,它還是一種流(Stream)形式的傳播技術,它是基于矢動畫藝術的定義、分類、特征等相關文章亦十分豐富,尤其是2000年以后,動畫藝術的研究呈現出越來越繁盛的態勢。
一、動畫的定義
動畫這一詞匯最早來自日本,美國稱為“卡通”,而中國在1949年后的一段時間里稱之為“美術片”。張慧臨曾對“卡通”一詞進行考證,認為它與中國電影界所用的“美術片”指義相一致。[6]中國電影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電影藝術詞典》中,將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與折紙片歸入“美術片”,并把其中的“動畫片”界定為以繪畫形式來表現人物與環境的技法。[7]而后電視動畫的出現,以及動畫在科教、廣告等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大大超出了美術片曾經的范疇。作為我國的專有名詞,“美術片”這一稱謂隨著后來這些片種統稱為動畫片,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按傳播途徑來講,動畫最早以電影的形式在影院播放。《辭海》第6版中對“動畫影片”這一詞條的注釋為:“攝制時采用逐格攝影方法,把許多張有連貫性動作的圖畫,依次拍攝下來。連續放映時,就在銀幕上產生活動的影像。”[8]另有郁芳認為“現代動畫理論對于‘動畫’的界定是利用逐格拍攝或制作連續放映而成的影片或視覺藝術”[9]。逐格拍攝作為傳統動畫的共性和最本質的特性,成為區別于一般電影的標志,也成為評判是否是動畫的標準。[10]隨著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動畫領域,以及傳播媒介的日益豐富和多元化,“動畫”又有了全新的解釋:“通過人眼的視覺殘留影像原理,將非真實的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用多種制作方法和拍攝手段并加以人工或數字合成的連續影像,通過多種媒介來傳播并表達創作者的思想及感情的一種動態的藝術表現形式即為‘動畫’。”[11]“動畫藝術是指除使用真實的人物或事物造成動作的方法之外,使用各種技術所創作出的活動影像,即是以人工的方式所創造的動態影像。”[12]在此,逐格拍攝這一傳統動畫的標志正逐步被電腦數字技術所取代,而傳播媒體的多樣化也促使動畫產生出新的種類和分支,伴之而生的是更加豐富的藝術特質。當今的流行名詞“動漫”,其實是在“動畫”基礎上發展而來。它不再單指傳統的電影動畫或電視動畫,而是囊括漫畫、動畫、網絡游戲等多個領域,“是人類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建筑、電影、電視的綜合基礎上所創造的一種新的藝術地把握世界、審美地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與手段”[13]。可以說,動畫涵蓋了多個藝術門類,這種復雜性與豐富性增加了對它概念界定的難度,同時也使動畫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征和魅力。對技術的依賴性,必然會使它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其定義也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呈現階段性差異。
二、動畫藝術的本質與特征
動畫屬于視聽藝術的范疇,是藝術家展現夢幻世界的手段。夸張的造型、幽默有趣的劇情、豐富多彩的視覺元素鑄就了動畫的娛樂性、通俗性與大眾性的本質特征。當代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它跨國界、跨文化的超強傳播性,最終實現了其商業價值。動畫雖與同為視聽藝術的影視有著共通之處,但假定性與抽象性的藝術特征卻代表著它的獨特面,并與其他藝術鮮明地區別開來。想象、幻想和夸張是動畫片最重要的創作方式。正如武珉所說:“追求真實不是動畫片的主要功能”,“動畫片是運用繪畫等美術方式,而并非用直接攝影的方式構筑畫面語言,因此極難如實地、直接地再現真實的人物、事物和景物,任意超越現實、最大限度地表現想象空間,卻是動畫片的最大創作優勢。”[14]陳奇佳將抽象、變形作為動畫藝術的基本形式特征。所謂抽象,即是“能夠在紛繁的事物形態中,捕捉到一個或數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并能以大量相關的細節充實這種特點”[15];變形則是對事物某幾個特征特別地夸張和強調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完全破壞了對象整個形體的比例均衡,給人以怪誕的感覺。方明星在探討了動畫的虛擬特質與真實世界的關系后說,盡管“動畫本質是一種虛擬影像”,但是“虛擬卻必然要建立在真實基礎上,才有可能取得觀眾認同與共鳴”。[16]張文紅認為“動畫體現了藝術假定性和想象可能性、藝術真實性與影像虛擬性的辯證統一”[17]。另有李益[18]也在文章對虛擬性這一動畫獨特特征進行了解讀。當動畫伴隨著技術的發展步入了數字時代,動畫已成為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其藝術特征也必然有所延伸。武軍認為當今動畫具有數字化、動畫化和互動化的新特征。其中的“動畫化”指出無論制作手段再先進,也必須遵循著動畫“假定化、夸張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擬人化、綜合化及極度的簡化等動畫藝術的本質特征”[19]。丁海洋從“技術”“藝術”“新媒介”三個方面對動畫屬性進行探討,認為技術與動畫的發展如影隨形,動畫通過借鑒、超越,甚至顛覆其他藝術成為一門獨立藝術。[20]
同時,胡俊紅等人將數碼時代的動畫藝術特征歸納為“原創性、文化性、傳播性、技術性、整合性、虛擬性、多媒體性”[21],并系統論述了各個特征的內涵和外延。動畫藝術的美學研究狹義上是為了提高對其審美特征和規律的認識,提高其創作水平、欣賞和評論的審美水平;廣義上指從審美角度研究動畫的美學特征與范式,動畫語言與風格類型,動畫藝術與音樂、電影等其他藝術門類的關系問題等。動畫美學的研究內容具體來講有動畫藝術的美學特征和范式,比如魏愛民便將動畫的美學特征概括為“大眾化趣味”“狂歡化內涵”“否定性批判”以及“對青春的膜拜”四個方面;[22]吳冠英將動畫藝術的審美價值體現在“現實的離間效果”“觀眾感官的愉悅”“運用數字化制作技術創作出逼真的場景與故事”以及“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等方面。[23]早在1983年,胡依紅就將中國古典審美的理想形式“寫意性”作為動畫電影的主要特征。[24]“中國學派”時期的動畫作品體現著中國動畫特有的美學思想,王昊在《“中國學派”動畫造型的美學范式》一文中寫到,“以線造型”“以形寫神”“追求意境”代表著中國學派的美學范式,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加工與再現,力圖表現出蘊含著古老哲學思想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藝術精神。[25]20世紀末,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動畫藝術產生極大貢獻。兩者的密切聯系和相互影響,代表著動畫美學發展的新思路。邱秉常認為“互動是數字動畫藝術區別于以往所有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征”[26],觀眾與藝術家通過作品這一媒介的互動不僅能使觀眾對作品有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及時的反饋對藝術家的創作也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改變以往傳統藝術中單向傳遞的狀況。顧琛認為對數字動漫環境中的視覺藝術符號進行研究,“不僅具有千變萬化的形態,而且還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價值”[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