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雕塑藝術論文
作者:蔣波 單位:重慶教育學院
隨著清末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的興起,至新中國建立,到文革浩劫后,改革開放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口增長,鄉村城市化,住宅商品化,舊有的家族觀念和聚族而居的傳統被打破,我們失掉了建筑雕刻賴以生存的社會背景。
文化背景
徽州文化引領“時尚”約800年之久,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刻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徽州三雕藝術題材豐富,飽含豐厚的社會倫理學積淀。倫理美學思想是以仁愛為核心、以忠恕為基本,以禮儀為行為規范,重視審美的精神理念和倫理道德的結合。儒文化背景哺育著徽州三雕,使其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藝術風格;同時徽州雕刻又體現著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內容和本質精神。三雕背景多為儒家文化,通常出現的內容有中庸、崇禮、忠義、讀書、及第等。還有“馬上封侯”、“寒窗苦讀”、“子孫滿堂”等儒教宗法倫理道德的范疇。此外如“醉打金枝”、“三顧茅廬”、“關公送嫂”等文學戲曲典故,深切表達儒文化精神。民俗文化是其發展的另一背景,如“福祿壽”、“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和“郭子儀祝壽”等。再有漁、樵、耕、讀、捕魚、撐船等生產勞動場景。現代社會對古文化傳統的漠視,或西方文化的完全介入,使得建筑變成了住宅的機器,裝飾多余。儒學變成了“經典”讀物,勞動僅僅是生存方式。現代的徽州地區以及各地的農村人口大量入城打工,僅農忙時節回家。沒有了儒商發跡之后回鄉光宗耀祖的建筑,沒有了家族聚居以及鄉紳對文化傳統的傳承,失掉了存在三雕的文化背景。徽州三雕成了僅存的被保護起來的,作為旅游者憑吊古文化的對象,成了學習者觀瞻古文化的殘存記憶。
技術與藝術
徽州三雕具有區域化特征,雖有流派之分,但藝術風格相似,各地區的雕刻既有差異性又有共性。官方藝術、民間藝術、傳統藝術在雕刻中充分融合,雕刻廣泛推廣,技法日益豐富。徽州雕刻歷史悠久,產生及流行的時期是元末至民國初期。徽州雕刻其風格樸實,刀法簡練,人物形象夸張生動。至清代,各項藝術趨向繁復,雕刻追求完美,精雕細琢。手法上,出現了從繪畫中吸收養料的“畫工體”和側重傳統技巧的“雕花體”。除明代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又增加了混雕、剔底雕、多層雕等,有的多層雕多至十層。畫面邊框出現了多種形式,打破單一的方框模式,以八寶奇珍或花卉葉蔓等各種紋樣裝飾組合。三雕藝術善于處理使用材料本色或單作髹漆,注意工藝的精巧,但不炫富不夸耀,融于建筑整體中,清新淡雅,和諧統一。現代社會技術雖然高超,但制作出來的雕刻,只能當作旅游景點或仿古空間中的品鑒,并非真正生活的需求。現代化的機器設備卻制作不出具有人文韻味的古式雕刻。
非為美而美
徽州三雕的任何形態,其來源都不是為美而美的。建筑雕刻多起于繪畫,服從繪畫法則,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基本觀念,崇尚“自然美”的美學理念。儒、道、佛思想共同影響著中國傳統建筑及雕刻藝術的發展。徽州雕刻受新安畫派影響,講究藝術美,并與建筑結合,成為擁有功能性的建筑構件。木雕取法線描,線條強勁有力,具獨特審美價值,大量運用于建筑和家具中,屏風、窗楹、梁柱,及床、桌、椅等,幾乎無木不雕。磚雕以浮雕或透雕為主,廣泛用于門樓、門套、屋檐、屋頂等建筑結構中,顯得典雅、莊重。石雕受材料限制,題材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風格以淺層透雕、平面雕和圓雕為主,刀法精致大方,主要用于廊柱、門墻、牌坊、墓葬等,享譽甚高。
徽州三雕與建筑整體和諧配合,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內涵之深,令人嘆為觀止。現代社會所謂的仿中式的裝飾,只是搬來幾個木雕,掛上幾張國畫,貼上幾幅對聯,失掉了生活氛圍的文化及民俗背景;失掉了結構意義上的裝飾之美;失掉了空間格局的依托,因此,總讓觀者感覺那是離親身生活很遠的場景布置而已。結語:徽州三雕藝術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是徽州人民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代藝術,無論歷史變遷,卻總有斬不斷的歷史文脈,強大的家族文化倫理道德制約,封建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能工巧匠高超的藝術才能等等,都是古代藝術得意永續發展的依托。并非為美而美,而是十足的生活的體現和建筑結構的真實運用。現代設計中的仿古或復古,不應只是一種時尚,而應研究傳統建筑裝飾雕刻的背景、精神與情韻,設計應真實服務于生活,是高于生活,并融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