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論文
作者:印義炯 李代鵬 單位:文山學院
在未來的課堂上,教科書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知識,教師也將不再是絕對的知識權威。課堂知識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使學生具有的新知識。傳統的課堂知識以教科書知識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教師個人的知識,學生因素的知識占據很少的地位甚至沒有。“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將打破課堂知識由教科書主統天下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簡單的傳授書本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將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師生互動使學生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成為課程知識的主體和“重頭戲”。這將使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也將改變教師是知識權威、是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真正達到指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要不斷豐富內隱知識教師的知識可分為看得到的外顯知識和看不到的內隱知識。外顯知識是存在于書本中的原理知識,是教師可以從書本、網絡上學習到的,是大家都可以了解掌握的共性知識;而內隱知識是結合了個人的經驗與方法、不斷整合的知識,靠簡單、急功近利的學習是不能獲取的。外顯知識只能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內隱知識能解決“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內隱知識決定了教師知識的高度、深度,影響著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所以教師要在具備充足原理知識的前提下,不斷積累案例知識,總結、提升策略知識,豐富內隱知識。
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充實課程知識“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在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中小學的實際教育成果”。教師可以開發的課程資源包括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校內的圖書館、網絡設施、實驗室和校外的社區活動場所、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教師一方面要很好的利用校內資源,加強對它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建設和開發校外資源,充實課程內涵,豐富課堂知識,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服務。
教師要不斷學習積累,不斷豐富知識結構,做一名綜合型教師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就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知識,知識結構越來越單一,課堂越來越死板、枯燥。課程結構的綜合化發展需要教師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型教師,這一要求體現在教師除了具備上好每一門課的專業知識外,更要具備相關學科的綜合知識。教師不僅要熟悉本門課程,還應了解、熟悉相關課程,要有對相關課程領域研究成果的了解,要盡可能地博覽所有見得到的國內外相關教材和參考書,熟悉其中最主要、最流行的知識。教數學的要了解物理、化學、生物與數學的關系,教語文要閱讀歷史地理政治書籍,否則將是閉門造車,或是“落后分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十倍、二十倍,———那樣一來,他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教師是一節課的組織者、實施者,教師要組織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學習……通過科學、有效的組織,教學方法“活”了,教學對象“動”了,這就是理想課堂追求的目標。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課前的充分準備起了決定性作用。要上好一節課,課前的準備可能是十節、二十節課的工作量甚至更多,真正體現“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課前準備的關鍵是知識的準備。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知識準備是這樣描述的:“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指上好一節課的準備)?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4]教師在教學的一輪輪反復中不斷調整、完善課程知識,不斷增加新的信息和經驗,課程知識就不會成為“一潭死水”,這樣就具備了上好、上精一門課程的條件和準備。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的前提是教師不斷的反思。課前反思、課中反思特別是課后反思是教師專業不斷發展、教學技能不斷熟練、教學效果不斷提高的關鍵,是綜合型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愛和責任為前提,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關注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1.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學生觀,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身心發展具有規律可循,其可塑性較大但各方面尚未定型,所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學生觀對教師有了明確要求。一方面,學生是完整的人、獨立的人,教師既要明確學生正處于人生重要的發展過程,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發展潛能,又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另一方面,教師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教師要重視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進步,把學校工作的重點放在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學生服務、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上。基礎教育改革重新構建了課程的目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定位為同等重要意義的課程目標,充分證明了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新理念。
2.把教育當作一份崇高事業,用愛去完成這份神圣使命教師是神圣的事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智力的開啟者,是人行為的榜樣者,是人前進的方向標。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天性、天職決定了教師不同于普通老百姓,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自己特殊的使命和責任,必須有強烈的先進性和楷模意識,以及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的自覺性。“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師職業的最好詮釋,不是任何人都能當老師的。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偉大、神圣。教師的責任心、事業心首要體現在愛心上,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教師的師德首先體現在師愛上。愛是做好教師事業的前提、基礎。這種愛是大愛、博愛、無私的愛,這種愛包含了愛學校、愛學生、愛三尺講臺,這種愛一視同仁、不求回報。這種愛是走到哪里都能挺胸抬頭的說: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有了這種愛,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趟不過的河,那么,當一名好老師將成為必然。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它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交往形成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保障,是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發展的前提。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者,而且是師生關系的“主角”,是絕對的權威,學生沒有決策權,沒有話語權。基礎教育改革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向“師生互教互學”轉化,向師生平等、和諧、民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