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馮錦 單位:江蘇省鹽城技師學院
化學教學中實施的環境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環境不斷惡化的處境,正確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和環境問題之間的辨證關系,培養科學正確的環境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化學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論析
科學適當的環境教育方法建立在遵循特定的環境教育原則的基礎上。環境教育原則是依據教育的普遍規律以及環境教育的特殊性質制定的準則,具有科學性和客觀必然性的特點。其目的在于指導環境教育的目標、方法、途徑等,并使環境教育過程效果更加顯著。化學教學中實施的環境教育原則與與其它領域的相似,主要包括: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啟發性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理論與實際聯系原則。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借助一系列科學方法,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掌握環境知識并形成必備的環境素質,以完成環境教育的各項目標。環境教育作為教育科學的范疇,其教學方法不但有與一般教學方法相同的共性,還有符合自身特征和發展規律的個性。因此,設定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時,要從環境教育本身的內容和目標出發。其具體方法可分為:模擬法;實驗法;調查法;探究法;環境考察法。
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環保意識。具體的做法是在主陣地——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并結合化學實驗,強化這種意識。在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過程中,化學課程的教育功能尤為突出。因為在環境教學課程尚未開設的情況下,化學教材為環境教育提供了題材。化學教師要做到抓住化學教材中的潛在可能因素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發掘,把環境教育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有效滲透。而化學科學通過化學實驗得以不斷發展。作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化學實驗課也成為實施環境教育的好機會。化學實驗經常產生的各種有害氣體和廢液,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元兇。因此,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環境,防止污染。應時刻保持環保意識,做到使實驗現象明顯、效果顯著的同時,盡量減少排污量,以保護環境。通過開展化學課外活動,開拓環境教育的新渠道。就其性質而言,環境教育實踐性很強。所以僅在課堂上進行教育是遠遠不夠,還要通過課外活動強化其效果。課外活動因其內容豐富、形式生動、與社會各方面聯系性強等特點而廣被接受,成為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教學實例簡析
課題:《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教學的目標:從學習技能和知識角度:熟悉CO2的物理性質;掌握CO2的化學性質;了解CO2的用途。從培養價值觀角度:通過培養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現象檢驗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的能力,使其體會化學和社會間的關系;通過介紹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提高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重點:CO2的化學性質。難點:CO2的檢驗方法以及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教學過程:引入。通過講解溫室效應引入溫室氣體CO2。講解CO2的性質。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標準狀態下);能溶于水。化學性質:能與水反應;能與氫氧化鈣反應;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介紹CO2的用途。CO2的性質決定其用途,比如: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決定它有滅火的用途。小結。CO2是碳的重要化合物之一,掌握它的性質后才能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