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宋瑩 楊旭霞 單位:寶應縣環境保護局
寶應縣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組織網絡機構健全。成立有機食品發展領導小組,組建有機食品辦公室,列入政府職能序列。縣人大、政協定期審議、調研有機農業工作情況。相關部門和各鎮分別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形成了縣、鎮、部門聯動的組織網絡。規劃和標準體系較為完善。2003年,寶應率先在全國編制、評審和實施《有機食品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運西、東蕩、中部三大有機產業園區。同時,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機稻米、有機藕、有機蟹、有機鴨和有機專用肥五大省級標準。技術服務和政策配套體系基本形成。組建縣生態辦、部門、鎮和基地四級有機食品生產技術服務體系。成立有機種植、有機畜禽養殖、有機水產養殖、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產資料供應等六個服務小組,編印《有機食品生產指南》,指導基地有機食品生產。出臺《關于加快國家有機食品基地縣建設、打造“生態寶應”的工作意見》,設立50萬元生態基金和200萬元有機食品基地建設風險基金,完善土地流轉、減免稅收、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有機農業發展初具規模。延伸有機產業鏈條,打造有機生產、加工、檢測、集散和觀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機農業園區22個,總面積10.8萬畝,擁有有機食品品牌35個,涵蓋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產5大類12個品種;建成江蘇省首個有機農業開發區———寶應湖有機農業開發區并獲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成國家級有機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合作籌建“中國有機產品交易中心”;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通過國家認監委組織的評審。有機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寶應農業的產業升級,也帶動了旅游、觀光、休閑等三產的發展,通過發展濕地生態觀光和有機農業休閑旅游,2011年實現旅游收入12億元。有機農業成為招商引資載體。編制30多個有機招商項目,在縣網站上發布。以中國寶應荷藕節和國內相關經貿洽談活動為平臺,開展對外推介,尋求對外合作,先后有國內外多批客商來寶考察洽談,寶泰米業、興泰農牧等一批企業相繼落戶。
優勢。生態環境良好。寶應縣歷屆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工作,關停重污染源、強化污染治理、堅守環保審批底線、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先后創成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生態示范區、國家有機食品基地示范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縣創建于2012年5月通過國家技術評估。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天數占比95%以上,重點河流水環境質量符合III類水標準,土壤環境質量良好,為發展有機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農業資源豐富。寶應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淡水養殖基地,以水稻、水產、水禽、水生蔬菜為主的“四水”特色明顯。荷藕產量及品質居全國首位,獲國家原產地保護,是江蘇省荷藕產業出口基地。境內盛產魚、蝦、蟹等水產品,是江蘇省高效漁業第一縣,水產品資源豐富,其中“寶應湖”有機大閘蟹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蟹”。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實施“產業化興農”戰略,將有機農業作為寶應“一主兩特一新”的特色產業推進。大力推進水生蔬菜、水產、糧食三大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存在困難。技術人才缺乏。寶應工業不夠發達,農村青壯勞動力外流現象較普遍。留守勞動力受文化程度制約,對新技術認知程度較差,對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發展的支撐能力、組織實施能力不足,影響了有機農業知識和技術的推廣普及。資金投入不足。從一般的糧田轉變為有機食品基地,需要經過2-3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有機轉換期”,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壓力較大。同時,轉換期內部分品種會出現減產,且不能標注“有機產品”,只能以普通農產品價格出售,具有一定經濟風險。而寶應財政收入欠佳,對有機食品產業扶持力度不夠,導致一些企業、農戶積極性不高。企業有機生產意識有待加強。企業對有機生產標準、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不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認識不足,管理不夠完善,個別企業在隔離帶設置上未能滿足有機生產的要求。
發展寶應有機產業的建議
加強考核推進,強化政策扶持將有機農業發展納入對鄉鎮、部門工作的綜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評比表彰的參考依據。穩定扶持政策,設立扶持有機農業發展基金,著重解決農民土地流轉經濟收益保障、有機食品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轉換期內有機農產品減產補償等問題。堅持科技強農,強化技術支撐加強產學研合作,實行部門聯系企業、科技人員聯系基地制度,基地鄉鎮設立有機專員,建成縣、鎮、村、企四方聯動的技術服務體系。依托農技推廣部門,大力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加大對生物防治、動植物疫病防治技術的科技投入,增強服務功能,提高動植物疫病預測和防治能力,提高有機農業的科技含量,實現健康、有序、高效、快速發展。拓寬投入渠道,多方籌措資金鼓勵和吸引外來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形成多元投入的投融資機制。金融、財政部門積極運用經濟手段扶持有機產業建設項目,政策性銀行對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優惠貸款。圍繞產業特色,強化重點培育放大“四水”和有機特色優勢,建設好以有機農業開發區為中心的有機農產品基地和以射陽湖為中心的東蕩荷藕等水生蔬菜種植基地,著力培植寶糧控股、水仙實業、荷仙食品三大集團;規劃完善并積極籌建省級有機食品加工集中區、農產品物流兩大中心和現代漁業、休閑觀光兩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拓展營銷渠道,發展生態旅游加大對寶應有機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宣傳有機養生知識,教會群眾如何辨別真假有機食品,提升有機食品消費意識;在經過市場調查的前提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開設寶應有機食品直銷店,拓展銷售渠道。延伸有機農業開發產業鏈,積極整合生態、旅游、文化等優勢資源,將全縣有機食品基地、自然人文景觀、大型商場超市等串點成線,推進休閑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