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工業建筑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何晶 單位:中國航空規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現狀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往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項目建設必須依托,甚至指定由某個國有大中型建筑設計院設計的情況已經很少出現了。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可供選擇對象的增多,使許多企業在進行廠區建設時,不僅僅停留在滿足基本生產流程上,他們對企業的發展和形象有了更多的關注。因此,如何提高生產區的環境質量,創建優美、宜人的工作氛圍,如何使工業建筑在使用上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更高的生產效率,如何通過建筑形象來提升企業知名度,在工業建筑的設計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企業對工業建筑的設計質量這種更新、更高的要求,為建筑師的構思創作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建筑師作為設計方,為建設單位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是其職責所在,新的技術創新成為必然。工業建筑在審美和精神方面的價值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重視,設計服務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這為建筑設計的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條件,工業建筑設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
工業建筑的創作誤區
從事工業建筑設計的建筑師們為了在最短時間里改變人們心目中工業建筑“傻、大、笨、粗”的印象,從改變工業建筑的外部形象入手,做了大量的嘗試。從某大型熱電廠投標方案可以看出,建筑師為了使廠房的外部形象得到改善,不顧工業建筑內部的使用要求而直接借鑒民用建筑的手法,將民用建筑立面處理的許多手法搬用到工業建筑的設計中,主廠房外掛了花崗石和鋁板,高達2m的女兒墻將屋面鋼屋架所形成的折線完全隱藏了起來,局部造型的處理與其內部的使用更是毫無關系,特意做出的一個玻璃幕墻的三角形轉角,不但使用很不方便,也給工藝專業的管道布置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煙囪的處理上,更是“花招迭出”,先做了四根70m高的鋼煙囪,在其外面又用弧形的鋼筋混凝土將其包裹了起來,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造型,其原因就是“使廠房看起來不像一個廠房,煙囪看起來不像一個煙囪”。工業建筑其特殊的工業生產要求,注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民用建筑那樣的外貌,否則就只能是扭曲其個性,也有悖于其正常的生產運轉。在工業建筑方案設計中大量應用干掛石材和玻璃幕墻等,就認為是對建筑造型的重視,工業建筑也就會相應地有了新時代的面貌,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忽視了工業建筑與民用建筑不同的功能使用、材料使用和構造處理,片面地追求奇形怪狀,一味地迎合建設單位,這可能是一條“快速建筑設計”和得到設計任務的“捷徑”,但其后果卻是不容忽視的。這種過于追求表面的光鮮,忽略使用要求所導致的結果是:首先,這類方案在投標時,由于建設單位的不懂行,可能容易中標。但是,一旦深入到技術設計階段,工業建筑的一些特殊技術要求使得其從民用建筑中借鑒來的設計手法很容易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給下一步從事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的建筑師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變成了為形式而形式的“創作”,與現代建筑所倡導的“實用、經濟、美觀”的原則背道而馳。其次,在施工圖的設計和制作中,工藝制造流程的特殊要求與建筑外部造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其“打架”現象時有發生。建筑師若“屈從于”外部造型的特殊要求,就可能造成在生產使用中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若滿足工藝使用的要求,則因其最終造型與方案設計差別太大,而對建設單位無法交待,這樣做最終也會失去市場。最后,由于造價等條件的限制,在實際工程中,這種表面的光鮮效果往往堅持不到最后就被換掉,因為當建設單位發現要滿足立面效果需投入大量資金時,往往會降低裝修標準去滿足基本的生產要求。因此,工業建筑設計的方法,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它與民用建筑的交叉點決不應該在外表的光鮮和新奇上,關注建筑基地與總平面、地形的關系,重視使用功能,關心自身的建造邏輯與使用材料的搭接,進行構造節點的精美設計,這應是所有建筑的“內核”,也應該是建筑設計的出發點,是建筑師走出工業建筑設計“誤區”的出路所在。
理論的引入
張永和在《向工業建筑學習》[1]中指出:“在中國,工業建筑由于沒有受到過多的審美及意識形態的干擾,反而比民用建筑更接近于建筑的本質”。工業建筑由于本身專業條件的“苛刻”要求和對建筑藝術問題的“遲鈍”反應,將建筑師推到了必須直接面對建筑本質的位置,這也許更有利于我們對建筑本質問題的進一步認識。而工業建筑在思考和解決建筑的基本問題上更加樸實和實際,工業建筑的美也應由此而產生。近些年來,“建構(Tectonic)”理論的引入對思考和解決建筑師們在如何忠實體現結構邏輯和清晰表達建造邏輯上提供了理論指導。肯尼斯•弗蘭姆普頓[2]將“建構”稱為“詩意的建造”,認為建筑是對基本重力關系、材料連接和構造方式詩意的表現。“建筑具有本質上的建構性,所以,它的一部分內在表現力與它的具體結構形式是分不開的”。“細節決不應該成為建筑作品隨隨便便得以實現的無關緊要的技術手段”。“建構”理論對建造過程本身的關注和對結構邏輯、材料邏輯、構造邏輯和設備邏輯的尊重,促使我們對中國現代建筑進行全新的思考,改變大量形式主義的創作道路,將我們再一次拉回到建筑起源時所思考的問題上,對當代中國的工業建筑設計,有著綱領性的意義。我們身邊的許多建筑新奇和夸張的形式比比皆是,建筑不再關心構成自身的基本東西:材料、結構、構造和空間,他們表達和象征著自身以外的主題:權利、財富、階層和附貼的文化標簽。建筑師精心構筑的細節和繁縟的形體并不是建立在人與建筑相互尊重的真實基礎之上。密斯曾說過:“沒有理性的力量,建筑只不過是一種玩弄形式的空洞游戲,而不受非理性因素啟發的建筑也只能是一項乏味的工程”。“建構”理論的探討對于目前我國工業建筑的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所帶來的高、精、準的制造工藝和建造水平早已遠勝于工業革命的時代,但建筑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工業建筑由于其功能要求和采用材料的不同,外部形象肯定會與普通辦公樓、會展中心有所區別,找出其中的不同,忠實地表現工藝流程、材料特性,利用精致的節點設計來展現出材料本身的美,對于當前我國大量建造的工業建筑有著積極的意義。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四機位機庫工程是我國工業建筑設計領域一個比較成功的作品(圖3),它體現了20世紀末我國工業建筑設計的進步,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師在機庫的設計中對適合其建造的新材料、新技術,如彩色梯形鋼板、地板采暖、超大跨度的屋蓋系統等,沒有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從墻體到屋面,從門窗到防、排水,都無一例外地應用了新材料和新技術,并做出了精致、可靠、美觀的設計。認真、正確、嚴謹的設計態度,是這項規模巨大、技術要求高的工程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因此,“建構”理論的具體應用不僅需要建筑師要有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更要對新技術和新材料保持巨大的熱情并進行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