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水產養殖論文
本文作者:李文紅 程光平 馬瑞寧 單位:廣西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課改概況
在考察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設置效果方面,魯東大學[3]的實證分析發現:學生對基礎課中的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大學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動物學等課程較為重視,但對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關注程度較高的課程包括魚類學、水產動物胚胎學、魚類增養殖學、貝類增養殖學、海藻學與海藻栽培學、水產動物育種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學等8門課,對水生生物學、水環境化學、生物餌料培養、水域生態學等4門專業基礎課關注程度較低。廣東海大、海南大學和魯東大學開始關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出要加強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和水環境化學等課程的教學,強化專業基礎課程在水產養殖學人才培養中的關鍵地位。其中海南大學[4]以“水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為例,積極探索水產養殖學專業基礎課的專業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認為水產養殖學專業基礎課教學應該通過課堂教學的具體事例,結合培養逆向發散思維的失敗案例分析并輔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的研究型實驗教學,探討與職業化接軌的引導式教學方法。逐步改變學生“上課、筆記、復習、考試”的傳統學習模式,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理想、培養學生逆向發散思維和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學[5]利用行業網站中國水產頻道作為專業教育平臺,構建由漁業專業頻道、漁業應用系統、交互式網絡平臺和虛擬學校等四個相互交織的層面構成的開放式教育服務體系,探索一種開放式的水產知識傳播與信息資源共享的水產教育模式。目前全國開設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的院校約48所。2000-2011年間,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23所院校共發表27篇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改革論文,其中理論課程改革17篇,實驗課課程改革10篇;涉及15門理論課和7門實驗課。各院校的課改主要通過更新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改革考核方式等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帶來了深刻變化。目前大學課堂教學對信息技術的反應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體技術授課,沒有更深入的探討信息技術對學習情境和學習文化的影響,尚未形成更適合信息時代的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調查顯示,目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中講授仍占最大比重,高達92.3%的教師是一直都站在講臺上講課,87.9%的教師沒有開展針對課堂關鍵問題的集中討論;布置作業較少,教材外的作業布置得更少[6]。教學觀念創新和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學本科教學的四年對大學生的學業發展和人格養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別的,抓好了關鍵點或關鍵階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認為水產養殖學專業又苦又累,養魚養蝦沒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報考的學生很少,生源質量不高。如海南大學近十年以水產養殖學專業作為第一志愿錄取的學生僅占11.4%,絕大部分學生是經專業調劑而來,對水產養殖學毫無興趣的學生占到63.7%;廣西大學近三年來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招生平均錄取分數全校最低。對專業的不了解和不熱愛,使得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學習專業基礎課的時候有抵觸、不感興趣;大學四年級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務員、預就業頂崗實習沖擊,學生逃課現象較嚴重,很多學校在大四少排課或不排課,造成大學四年級教學過程虛化現象??v觀水產養殖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對獨立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探索較多,對整個專業本科教學過程質量的關鍵點和關鍵階段的課改研究關注較少。近年來以水產品交易為中心的水產品市場和以漁飼料、漁藥等貿易為主體的生產要素市場逐步建立;各種交易形式的運用、水產企業經營管理和水產品質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漁業管理活動等與水產市場的運作緊密相關。水產企業、水產推廣組織等水產組織機構體系多元化和水產營銷、技術服務市場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將與水產市場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知識融入到水產專業的教學中。但現實中精品特色課程和有關水產市場課程較少。如國家精品課程網上的水產類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共16門,其中水產養殖學專業國家精品課程只有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貝類增養殖學》,上海海洋大學《魚類增養殖學》、《魚類學》、《漁業經濟學》和大連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學》、《養殖水域生態學》共7門;具有鮮明的漁業市場和經濟理論特色的國家精品課程僅《漁業經濟學》1門?! ?
課改途徑探索
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最終目標是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出更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數人認為課外活動、學科競賽等第二課堂實踐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從多數院校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實驗和實習教學的學分一般只占總學分11%-17%。如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實驗和實習教學的學分占總學分15%,85%的畢業所需學分通過課堂學習取得,課堂教學依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更新教學觀念、改革課程教學模式,仍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開始進行以下課程改革途徑探索。
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教學技術手段豐富多彩,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資源構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學習課堂,學習的關鍵在于將相關的節點、信息源連接起來,形成學習網絡;老師的角色也從講臺上的主導者變成了學習的指導者。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與變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和交流始終是教學的根本。為提高教學質量,老師需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從傳統意義上的以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指導從知識的傳遞到方法的指導,引導和教導學生正確尋找、辨別和使用信息。授課方式從灌輸式教學向研討式、探究式轉變,推廣應用自主學習、團隊學習、合作學習等典型的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生自主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課程學習,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促進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自主學習,給學生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如水產漁業網絡信息資源包括國家和各院校網絡精品課程、水產行業網站和漁業數據庫,在課程學習上選用合適的網絡資源可以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網絡資源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在課堂外忙起來,有學習的緊張感與壓力,使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輔相成,從而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