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學論文
本文作者:常飛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筑學院
講好緒論,正確引導
緒論是整個有機化學教學的簡介部分,其重要性不亞于內容中的正式章節[2]。講好緒論部分,闡明有機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學生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力求積極主動地學好后續章節。在這一部分,教師介紹了有機化學的發展簡史,有機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與發展前景,并概括了有機化學的教學特點、重點和學科學習方法,希望學生對所學科目加強了解的同時明確學習的目的。教師特意闡述了有機化學和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工程在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雖然涉及較淺,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習有機化學的必要性。通過11種農藥“喂養”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到富含有機物的工業廢水排放,以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充斥室內外環境等生動的例子,學生開始意識到媒體報道的各種環境污染和有機化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機化學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基礎。
改進教學環節,促進教學互動和教學相長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作業也是應付了事;剛開始上課時學生精力比較充沛,注意力也集中,慢慢地就開始左顧右盼,交頭接耳,甚至伏案呼呼大睡;有些學生則抱著課外書讀得津津有味。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對教學環節作了如下改進: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在相應章節適當增加了一些名人軼事、有趣的實驗介紹和教師的部分實驗室經歷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緒論部分講述德國化學家韋勒因一時疏漏而失去了發現化學元素釩的機會,教育學生工作學習中不能疏忽和粗心大意;鹵代烴章節中簡述了化學家格利雅“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鼓勵學生好好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年華;旋光異構部分提到了帕金森癥的治療藥“左旋多巴”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第一次用鑷子分開左旋和右旋晶體;芳香烴芐基氧化過程中,介紹實驗室曾經滴加濃硫酸過快,反應物沖出瓶口,把一個學生嚇得發誓以后再不做有機試驗的經歷等。
通過插播類似“小廣告”,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到書本知識之余,也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知識面,了解了一些試驗技巧。加強教學互動和教學相長。中國“90后”大學生勇于展現自我,自信張揚,逆反心理較強[3]。他們要求教師的授課角色順應時發表展,從“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服務者”。因此,要真正做到教學互動和教學相長,就需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互動平臺。課前和課間,教師都留下一些時間和單個學生交流學習情況。和學生一對一地交流,會讓學生感覺被關注,更容易接受一些建議。在課堂上,教師也努力改變“滿堂灌”的做法,講解時會經常詢問學生的理解情況,鼓勵他們隨時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困惑。課后歡迎學生就有機化學課程進行交流探討。這些行動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過去老師高高在上、學生俯首帖耳的課堂模式。
“90后”大學生遠遠不滿足自己只是受教者的身份,他們很喜歡嘗試受教和參教兩種角色。有機化學不可避免涉及到化學方程式、電子結構、分子構型等抽象概念。僅僅依賴書本上的枯燥文字和簡單圖片,學生難以真正把握知識的內涵與本質,而電子課件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教師號召學生與自己一起進行課件插件制作。事實證明,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他們畫的結構式、機理示意圖效果出眾。而在參與過程中,學生們對一些抽象概念也加強了理解,學習興趣大增。此外,教師也注意到這些電子課件雖然比起板書更形象直觀,可以快速傳遞教學信息,提高課堂效率。但也同時可能造成授課速度過快,學生無法跟上進度等問題。而采取課件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注重復習梳理
有機化學表面上知識點眾多,反應繁雜,機理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幾乎所有的有機化學內容都能歸結到化合物結構和性質上。對于初學者來說,如果不了解這點,就容易死記書本上散落的知識點,難以構建有效的知識體系,即所謂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對交叉知識點反復提及和前后印證,如在緒論部分已經把有機化學中幾種反應類型講解清楚,課程以后涉及每個反應都會自動歸類到基本反應類型中。又如介紹完SN和E反應后,每次遇到一種底物,都會要求學生預測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產物,以期學生能熟練掌握;每次課和每章節都進行復習梳理,這樣有助于學生把本堂課和本章內容有效組織起來,整理成知識單元;而全部內容學完之后的總復習則有助于學生把知識單元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網絡系統。事實證明,采取上面一系列措施之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有了明顯提高,課堂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改善。這不僅對本科目學生學習起到積極作用,也能影響到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要加強專業知識積累,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以滿腔的熱情享受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