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創新論文
本文作者:陳光軍 單位:四川民族學院政法系
研究高校文化生態環境的積極意義
據媒體報道,2012年4月26日,武漢大學校園迎來史上最大“賞櫻團”,游客多達20萬余人,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此可見,文化景觀、文化生態對于一所高校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覷的。當你到達一所陌生的高校,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朗朗的讀書聲和琳瑯滿目的宣傳標語也許未必就能使人和高校發生親密的關系,而一些也許看似破敗的舊校區、看似散漫的小雕塑、看似落寞的名人紀念館(故居)、看似普通的小憩綠地,卻更能牽引莘莘學子的腳步。這就像自然界的各種生命體之間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一樣,高校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也是有生命的。說到底,高校其實就是一個微縮的充滿書香的社會,一個小型的播撒文化的生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高校文化生態環境,就是創新高校的昨天、現在和未來,創新高校的戰略制高點和核心競爭力,因而和高校精神、高校質量一樣,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高校是人才成長的搖籃,是人類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大學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它富有時代氣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響、帶動社會文化,對社會文化起示范、導向作用,具有強烈的文化反哺功能。校園文化生態是一種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文化狀態,強調校園生態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諧發展的關系,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高校作為高等學府,文化與知識高度集中的區域,應保持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生態,創新一所大學的獨到審美與品位。文化生態建設是當今高校的發展趨勢和歷史潮流。研究高校文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對指導高校文化建設、打造高校文化景觀、實踐科學發展觀具有積極的意義。當前,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各地的高校校園建設得到了飛躍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精神和生活環境的追求在從量到質、從低級到高級地進行轉變。目前,我國高校現狀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校園生態環境、對文化精神的需求,也與大學的整體人文風格和可持續性發展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水木清華,鐘靈毓秀。作為我國高校翹楚之一的清華大學,在原來皇家園林基礎上建筑起來的老校園,堪稱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經典杰作。但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清華在校園東區相繼建造了大批新建筑,都以白色為主要色調,設計不能不說是一大敗筆。
當年朱?基總理就批評新校區弄丟了清華的靈魂。類似的情形值得我們反思。文化是高校的靈魂,是一所高校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也是高校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和特征。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一所沒有文化底蘊的高校,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文明高校;一所缺乏文化個性的高校,不可能成為令人仰慕向往的魅力之校。文化建設既是高校建設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保障力量。高校文化建設,既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中社會資源的文化類型,包括人與歷史關系中人文資源的文化類型,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中生態資源的文化類型。高校文化生態建設,就是要在高校從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展示良好的外部形象入手,從自然景觀和衍生物(包括建筑物、雕塑、標志性景觀等)著力,從人與自然和諧角度出發,創新校園文化中的生態環境。
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的主要目標
現代生態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著眼點是解決環境、資源、發展問題,目的在于通過生態環境的優化,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最大的生態功能。文化生態建設以人為本,從人的活動和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的關系出發,把人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慮。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的一個最重要目標,就是以校園生態為載體,以內和外順、同舟共濟、政通人和、穩定有序為主要目標,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環境取向,著力營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校園,滿足人類自身進步需求的環境,文化氣息濃郁,富有生機與活力。文化是生態高校最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高校的靈魂。這種和諧性是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的核心內容。高校是先進文化的發源地、傳播地,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21世紀的高校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讓生態文化注入校園人的心靈之中,謀求人———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造就校園文化生態的良性環境,推進現代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可持續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生態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與后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奪”的方式促進高校暫時的“繁榮”,保證其發展的健康、持續、協調,努力把校園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崇尚節約、開放民主、健康向上、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
根據高校文化發展規律和文化個性形成機理、構成因素和生長發育條件,高校文化生態建設堅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礎建設校園,讓校園與自然和人文環境有機融合、和諧共生,依托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從而形成高校鮮明的個性特征。培育高校個性特征的根本,在于搞好高校文化生態的開發、保護和改善,留住高校的文化記憶標志,塑造特有的文化生態環境。防止強勢文化的同化、低俗文化的污染和流行文化的沖淡,保持高校“文化植被”的生態平衡。讓校園每個角落都散發出高校榮耀的歷史、不俗品格和鮮明的個性,時時展現出現代高校的科學、文明與進步。“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不同的自然物質和校園歷史,逐步的發展形成各自獨特的高校景觀風格。良好的校園布局、建筑風格、綠化美化以及環境中蘊涵的人文氣息,有著自然、生活、藝術、人文、科技生態等的審美環境,是無聲的育人載體,對陶冶師生情操、啟迪智慧、積淀高雅的校園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文化生態建設具有濃郁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識,充分賦予校園內包括樓堂館所、花草樹木等在內的建筑、設施和環境以豐富的生態文化內涵。校園文化生態作為一種潛在的隱性課程,對健全學生人格、啟迪學生思維有著巨大的作用。
創新高校文化生態環境的實現途徑
校園規劃是高校發展的藍圖,是校園建設的“龍頭”。高校高品位首先是規劃的高品位。高校規劃肩負著統籌安排高校空間及土地資源、創新高校個性特征、提升高校品位的使命,必須有足夠的前瞻性,對未來要有洞察和預見。否則必將給未來的發展造成極大的浪費,或者說是阻礙。高校文化生態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的原則,合理地組織各種文化生態要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高校。校園文化生態規劃不僅是形式與功能設計,更是整個高校辦學特色與人文精神的歷史延續。應該著眼中國傳統文化視角,融合高校所處地域的環境文化特色,把高校功能、高校環境與高校文化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到高校標志性建筑物、廣場的總體風格,小到具體文化設施建設,如校徽、銘牌、雕塑、紀念亭、綠地座椅以及路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劃,體現人文內涵,創新高校個性,并力求與學校整體發展思路和諧、統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大學的擴招、高校的擴張,我國不少地區正在花大氣力建設統一、集中的大學城或者某所大學的新校區,這對營造濃郁的高校文化氛圍,促進城市的發展繁榮很有意義。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容易丟掉各個高校的文化積淀,泯滅高校的個性特征。如何延續文脈、揚長避短,這些都是在文化生態規劃中應該加以注意的。山西省高校新校區秉承“儒雅高校、秀美河灣,拙樸晉韻、時代風景”的規劃設計理念,力求實現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地域與時代精神并重。在自然地形、地貌基礎上,充分還原地域獨特的人文環境與自然文脈特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素有“東方劍橋”美稱的浙江大學,紫金港新校區所在之處,環境優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該校在規劃上圍繞“水”字作文章,張揚“以水筑鎮,以水筑園”的校園個性。利用原有水系,將水系的營造與各功能分區相結合,突顯自然山水、詩意杭州的地域風格,創造獨特、舒適的校園文化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