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學論文
本文作者:丁穎 張杭君 沈波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教學現狀
傳統的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主要是單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不是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傳統課堂往往是采用老師講授、學生聽取的“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不起來。課程考核體系不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考核通常是采用閉卷筆試形式,主要包括詞匯、中英文翻譯和閱讀理解等等,內容和形式上都與大學英語考核相似。這種單一陳舊的考核形式顯然無法科學、合理、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專業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創新策略
大綱中指出專業英語為必修課,且教學時數應不少于100學時。而實際上,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課是一門選修課,教學時數僅34學時,被安排在第六學期。傳統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為“詞匯+語法+翻譯”,僅僅靠課堂的34學時很難學得全面。因此,必須推陳出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學創新策略。通過創新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重要性,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聽、說、讀、寫、譯技能。聽:能夠基本聽懂環境專業方面的英文講座、紀錄片、新聞報道等;說:可以就專業知識進行簡單交流,能夠講出自己的學術思想,嘗試做英語報告;讀:掌握一定量的專業英語詞匯,能根據不同需要對英文專業文獻進行精讀或快讀,獲取所需的重要信息;寫: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能夠完成英文簡歷、英文文章摘要等的撰寫。譯:能夠借助詞典翻譯環境類英文文獻或原版書籍等。其中,教學重點仍然是閱讀和翻譯能力的培養,適當穿插聽、說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革新課程內容。①精選教材章節。專業英語教材的選文大多來源于歐美大學相關專業的一些教材、碩(博)士論文、相關的書籍和雜志、國際會議發表的論文、從網站下載的材料、報刊科技評論等,內容涵蓋了相關專業的最新技術和最新研究動態。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張暉等編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第二版)。課本分為20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1篇課文和2篇閱讀材料,基本上涵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的主要內容。但在有限的學時下,不可能每篇課文都精講,因此采取每一環境主題選取1~2篇課文進行精讀。
根據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放慢講解速度,偏重專業詞匯的講解,側重于典型句型的理解和翻譯;教材其余課文請學生在課后閱讀思考。②穿插專題環節。專業英語大多數詞匯是由基礎詞匯轉化、派生或合成而來的,為了幫助學生記憶詞匯,能用構詞法來認識單詞,開設了“如何查單詞”和“如何一眼認出英語單詞的意思”專題。專業英語中數字、符號、公式、化學反應式等的讀法大部分同學都不清楚,為了使同學們掌握正確讀法,開設了“一些數學關系及化學反應的正確讀法”專題。此外,為了使同學們了解英語科技論文的構成及投稿、標題的翻譯、摘要的寫作等,開設了“英語論文格式和寫作”專題。在各個專題的講解過程中,同時給予學生們實踐鍛煉的機會。比如,請同學們課后嘗試查一些專業詞匯、利用構詞法辨認單詞詞義等。③解讀專業文獻,學習專業英語。除了以上這些內容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教學內容應該兼顧傳統內容與現代內容、基礎知識與前沿熱點之間的聯系;其次,教學內容越新越好,內容應與國內外最新的專業知識技術和前沿熱點保持同步。因此,教學內容可以選取一些國外相關專業技術期刊或報紙上的文章,且要與時俱進,專門安排幾個學時,用來探討這些技術發展的新動態。
轉移教學主體。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教學應努力使學生成為“主角”,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即學生是主體,教師為引導,進行互動式教學和任務型教學,促進學生自覺學習。以課堂課文精讀為例,具體做法是:引導學生自行劃分句子成分,找到主語、謂語和賓語,即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然后將句子的修飾成分提出來,按照中文習慣添加到句子中去;最后在理解前后文語境的基礎上,組織成完整的句子,避免斷章取義。由此,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翻譯方法,掌握翻譯技巧。教師根據學生的翻譯情況,與學生進行互動,并給予點評,逐步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在課外任務型教學方面采取的做法舉例如下:在學習“Introduction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ndScience”時,請學生課后自行閱讀材料A和B,學習新單詞,并且思考如下問題:①Asanenvironmentalscienceundergraduatestudent,whatisyouropiniononyourmajor?②Whichisthebiggestproblemofdrinkingwaterintheplaceyoulive?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效率。同時這種方式對教師的積極性及對教師的要求都相應提高。實際上,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教師的角色,也應如Harmer所說,“是多樣性的一種角色,在多樣化的教學交流活動中,作為管理者、評估者、組織者、督促者、參與者和智謀者”。豐富教學手段。教師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如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網絡以及多媒體教學課件,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啟發和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作為課堂的主體全身心地投入,在自由和寬松的氛圍中,通過積極參與和自由交流完成學習任務。例如:①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詞匯和術語教學方面,教師通過專題介紹環節,啟發學生運用構詞法聯想記憶專業詞匯,并請學生整理不同類型的專業詞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或競賽,讓學生能在詞匯整理、詞義競賽和自由交流的過程中反復加深印象,最后牢牢記住大量的專業詞匯。②在聽力訓練方面,多方面選取聽力素材,包括環境方面的對話,新聞報導與講座,VOA,BBC英語新聞的節目,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語言素材,并了解世界最新環境科學動態,如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拍攝的一部關注全球變暖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被作為教學材料,DIS-COVERY中涉及的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內容,還可下載國外及國內環保官方網站上圖文并茂的環保新聞與資料。
一改過去聽力課學生只是干巴巴地聽磁帶的做法,電影中的場景給學生提供了視覺和聽覺兩大真實的語言環境,極大地增加了語言素材的真實性和趣味性,使環境科學專業英語課變得生動活潑與豐富多彩。③在科技文獻閱讀方面,結合當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的新趨勢,首先確定若干個有現實性和代表性的熱點課題,教師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信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然后推薦代表做課堂發言,不同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提問,最后由教師評析和總結。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加深他們對專業知識前沿課題的了解,與其他專業課的學習融會貫通。④可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課程,在網上進行教學輔導、作業布置與批改、問題的討論與回答。網絡課程的運用,不僅能明顯地提高學生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學習的能力,也能讓教師獲得大量的學生動態信息,從而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教學效果與效率都令人滿意。多樣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全面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平時成績經由過程性評價產生,主要評價依據包括:出勤率、上課參與度、平時作業、實踐情況等,占總成績的30%~40%。期末成績通過終結性評價產生,采取傳統專業英語考試(閉卷考試)與拓展專業英語考試(開卷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占總成績的60%~70%。閉卷考試內容采用選擇題、填空題、翻譯題等考查學生詞匯、語法、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譯漢能力;開卷考試內容為選擇一篇難度適中、長短適宜的環境科學與工程英文期刊原文或選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許學生帶上詞典等工具書,在考試時間內完成對所選文章的翻譯,主要考查學生專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