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旅游論文
城市生態旅游的基本理論
借鑒生態旅游的優越性,有必要吸納其理念來發展城市旅游,即形成城市生態旅游,以實現城市旅游的生態化發展。現代都市居民為逃避壓力,對親近自然產生強烈需求,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使相當一部分居民不愿進行費時費力的長途旅游,而愿意就近親近大自然,在城郊甚至城區內進行這種旅游活動,發展城市生態旅游恰好順應了這種趨勢。城市生態旅游的發展還能進一步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和諧統一,有利于整個城市向“生態城市”的方向發展。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廣泛性的特點,不僅自然環境、鄉村中有生態旅游資源,城市的郊區甚至市中心也分布有生態旅游資源;加之城市中基礎設施的承載力遠遠超出其他地區,因此,城市完全具有開發生態旅游的潛力,甚至可以成為最理想的生態旅游目的地。1995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城市生態旅游”會議,國際學術界開始對城市生態旅游展開研究。加拿大的綠色旅游協會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注城市生態旅游發展的組織。2001年12月2日,為配合2002年國際生態旅游年而發起的第一次世界城市生態旅游會議在以色列召開。關于城市生態旅游的定義,學者李艷娜、胡波歸納為:以城市地域內的自然資源和人文風情為基礎,滿足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時維護城市環境生態平衡和促進環保觀念的一種大眾化旅游活動體系。
城市生態旅游兼具城市旅游與生態旅游的部分特征,但不僅僅是二者單純的交集或并集。城市生態旅游具有自身鮮明的特征,隨著發展與普及,概念體系亦會不斷地充實與完善。生態旅游資源包括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生態資源兩類,而城市地域內的豐富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風情構成了城市生態旅游的基本資源。自然生態旅游以當地自然資源為依托,以保護為前提適度開發,在持續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強化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締造舒適生態宜居環境。人文生態旅游是在保護歷史文化古跡的基礎上,結合開放空間和旅游路線的綠化、美化,在傳播弘揚優良傳統文化的同時,營造舒適的旅游環境。通過全面開展城市生態旅游,使區域特色產業、文化與自然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內部生態環境得以保護,從而展現城市優質自然人文風貌,體現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城市生態旅游以全新的旅游消費觀念和高品質的旅游環境為特色,滿足了都市人渴望釋放壓力和回歸自然的需要,日益贏得人們的青睞。
呼和浩特市發展城市生態旅游的條件分析
呼和浩特市以“天堂草原,魅力青城”和“京津夏都”的形象聞名,旅游業是當之無愧的重要產業。呼和浩特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早在50萬年前就已出現了人類文明的曙光。無論是遠古時期的“大窯文化”遺址,還是戰國時期的云中古城遺址,或是明清時期的召廟藝術,都真實地記錄了呼和浩特的悠久歷史,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古老神韻。當前,生態保護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呼和浩特市旅游設施的接待能力又日顯不足,在此背景下,堅持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大力推進城市生態旅游發展,積極營造優越的城市生態旅游環境,將充實呼和浩特城市旅游的內涵,完善其旅游產品體系,提升其旅游品位,增強行業競爭力,實現呼和浩特旅游業多元化、持續性發展。呼和浩特市現有的生態旅游資源類型比較全面,可以進行如下的歸類與分析。作為全區政治、經濟、科教中心,最大的優勢就是首府優勢,是自治區最大的旅游區域中心和集散中心。呼和浩特是呼包鄂金三角旅游環線的重要旅游景區,是國內及國際旅游者的旅游第一站,是該旅游區的門面。呼和浩特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目前開通航線54條,通航城市43個。
呼和浩特旅游資源獨特,產品豐富多樣,形成了一個中心、三條旅游帶、五大系列的旅游業發展格局。一個中心就是“旅游區域中心”;三條旅游帶是大青山休閑度假旅游帶、城市歷史文化宗教旅游帶、沿黃河民俗風情旅游帶;五大系列是休閑度假系列、農家樂旅游系列、工業旅游系列、冰雪旅游系列、紅色旅游系列。呼和浩特市生態旅游資源可以歸納為:“山(大青山)、湖(哈素海、岱海)、河(黃河地區)、草原(敕勒川)、民族風情(以蒙古族為主的多民族風情)、紅(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形成了神秘、博大、獨特、多元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相繼建成了大青山野生動物園、南湖濕地公園和林縣南山公園等主題公園,建成了大青山太偉休閑度假村、哈達門高原牧場等特色旅游景區。呼和浩特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擁有鑒證歷史的文物古跡,呼和浩特以4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于2005年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文化古跡紛紛得以修繕、復原和擴建,城市文脈得以傳承發展,歷史文化名城豐厚的資源得到保護和發掘,使呼和浩特市的草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更加突出。
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創造優越的政策條件以激勵各方力量,并倡導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努力建設美好宜居的城市環境,并取得一定成績。2008年被亞太旅游聯合會評為”中國綠色旅游名城“、“中國十大文化生態旅游城市”稱號;2009年生態旅游高峰論壇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憑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濃郁的民族風情等優勢,榮獲中國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地稱號;2010年第七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上,呼和浩特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2009年政府出臺了《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將是呼和浩特市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推動傳統旅游向現代旅游轉型、從經濟規模型旅游向生態效益型旅游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和環保產業,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努力把呼和浩特市建設成為自治區經濟繁榮高效、社會文明進步、生態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生態城市。市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為發展城市生態旅游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體而言,呼和浩特在國內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城市吸引力不強。城市生態旅游開發方向不明晰,對生態旅游涵義缺乏深刻認識,不重視科學的論證規劃,旅游開發低水平同質化,資金投入和宣傳促銷力度均不夠。產品形式比較單調,仍以原生的自然景觀和半人工生態景觀的單純性觀光游覽為主,缺乏專題性旅游產品,整體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設施不完善,忽視游客的需求和滿意度,難以有效地擴大客源市場和提高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是城市生態旅游發展的依托,由于城市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處理不當,環境問題已經凸顯,如草原沙化、水土保持問題已迫在眉睫。在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保護與經營分離,缺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手段和對環境的調控能力,已開發的生態旅游資源面臨遭到破壞的危險,主要表現在旅游環境超載和污染物處理滯后等問題上。如白石溝生態旅游區近幾年隨著游客接待量的增加,景區的保護力度沒有相應跟進,垃圾污染了水庫,生態環境質量有下降的趨勢。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旅游資源依托于當地的歷史文化古跡和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風情,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產品開發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文化底蘊發掘不夠,還停留在低層次的靜態展示階段,文化性、趣味性與參與性不足,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市場競爭力,沒有像“印象•劉三姐”這樣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品牌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