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制教育論文
目前職業院校法制教育主題班會課現狀分析
針對性差,所以舉行主題班會就無章可循,想起來就開,想不起來就沒人問。這樣的主題班會且不論其效果如何,方向上是很難做到與學校的德育目標相一致的。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而技校老師包括做班主任的老師往往不是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的,沒有系統學習過諸如《心理學》、《教育學》等師范專業課程,他們對主題班會的認識往往是不夠全面甚至是一知半解的。于是有的主題班會全由班主任一人包辦,設計好教案,安排好發言的同學、提問題的同學,象一臺機器在運轉;也有的班主任以“學生自治”為由,將主題班會全面放給學生,并以“全是學生搞”的為榮;更有個別班主任對待主題班會明顯有任務觀,開起主題班會來徒具形式,敷衍了事,純粹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或因職評或考查班主任或評先進之用,閉門造車,隨便交一份材料上去。
與此同時,學校對班主任的主題班會也無任何監督措施,居多也只是學校布置任務,而后老師完成任務而己,缺乏有效考核機制的主題班會也就自然而然流于成一種形式了。這樣的主題班會,欺騙了學校,耽誤了學生,恰恰產生了教育的副作用,與我們德育的目標背道而馳。
延伸主題班會課內容,讓學生無論課上還是課下都能有所收益
主題班會是指有鮮明主題的、以班集體為單位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這種活動的主陣地一般都停留在課堂,以“觀看某段視頻+案例分析+小品表演+知識問答+討論”等部分組成,這樣的主題班會課會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針對班會主題進行設計,并妥善組織實施,課堂氣氛也較為理想,能收到課上教育的效果。但法制觀念在學生腦中停留的時間不會很長,往往是班會課后學生的法制意識就回復到了班會課前,原因在于無論是何種主題班會課,其形式內容幾乎雷同,在學生頭腦中就產生一種定律:這只是一節要上的課而己。要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有一種遵紀守法的概念,就要讓法制教育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時刻圍繞著學校和學生,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根發芽,根生蒂固。這就要求我們的法制教育主題班會由課堂走向課外,由老師與學生參與走向社會及學校共同教育,在不拋棄傳統主題班會形式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與實踐,讓法制教育主題班會的形式多樣化、內容實踐化,教育實在化。2.1跟著時代走,法制教育新聞時刻有法制教育不僅只是一節課,應該如同日常知識一樣灌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天。因而,筆者認為應該讓學生經??磿r政,搜集有關職校生違法犯罪事件的相關新聞,每周或是每月兩次的在班中進行宣講,做到警鐘常鳴,也可讓學生拓寬視野,不拘于課堂學習。
傳統主題班會課只是部分學生在“展演“,而居多的學生在觀看,要想洞察所有學生的法制意識,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就必須要把握好傳統班會課中“自由發言”或“討論”的環節,及時捕捉學生的真實想法,做到現場解答或課后補救,為提升或糾正學生在法制觀念中正確的或錯誤及偏差理解,使得班會課主題在學生腦中留下深刻印記。要爭取得到少管所的支持,讓少管所成為學生德育教育的基地,讓學生親眼去看去感受,親身體會到自由的可貴,遵紀守法的重要,這比任何一堂課都要來得生動和有效,也比任何一堂課在學生腦中留下的印象深遠。如果實在沒有這樣的條件,也可請一些教官走進學校來,利用真實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應該打破主題班會課只拘于課堂的形式,只要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在展開活動,都應該是算作主題班會。因而筆者主張讓主題班會課走出課堂,鼓勵所有學生全員參與。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去了解在校生對相關法制的了解情況;或做一些宣傳小冊子,在學校進行派發;或做宣傳板報及海報,普及法律知識等,引導學生主動去宣傳,在宣傳過程中不僅促使學生先學習和領會了法律知識,也受益了被宣傳的人,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及與外界的溝通能力,一舉多得。
老師要想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除了靠自己的慧眼觀察外,還有就是從問題學生的周圍去了解。而最容易發現問題又能告之老師的就是各班的班干。因而可以組織各班得力班干及積極份子,成立法制宣傳小分隊,并提供網絡交流平臺,供于學生內部相互交流學習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便于學生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使老師能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將超出法律的一切可能發生的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總之,職校老師應該意識到法制教育對于處在社會邊緣化的職校學生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有限資源,積極創設必要資源,大膽創新,不僅要抓住課堂40分的教育,更要突破課堂拘束,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接受教育,使我們職校生的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起到實效。(本文作者:周丹 單位: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