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民族文化研究論文
瓷器往往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載體,瓷器的紋飾圖案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蘊藏著一個國家或者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國瓷器制造業歷史悠久,硬質瓷器的制作遙遙領先于世界,且工藝技術精湛絕美,文化寓意積淀深厚,舉世矚目令世界驚嘆。中國瓷器種類繁多,紋飾圖案包羅萬象,真可謂“硬質的百科全書”。中國瓷器上的紋飾圖案,是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在文化精神方面的物化表現。本文僅從農耕文化在瓷器上衍生的與植物相關的文化現象來解讀民族文化內涵,以管窺中國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異彩紛呈;同時,也可俯瞰中華民族豐富的語言文化底蘊、視覺藝術的想象空間和世風民俗所表達的民族文化特征。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糧食農業大國,農耕經濟由采集經濟而來,采集經濟的特點是對各種植物的觀察、認知、識別和利用。遠古時期的先民,從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熟悉了植物的形狀、性質和生長規律,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系統地認識了大量的植物,并且根據分類學原理,按不同植物的屬性進行分類,形成聞名于世而博大精深的藥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僅入典的藥物就多達1892種,其中絕大部分是植物,成為震驚世界的一部杰作。達爾文在其著作中提到和引用的中國醫藥學和植物學方面的內容達104處之多,在他的《動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種》一書中,稱《本草綱目》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①經濟生活的內容必然要在瓷文化現象中反映出來,這就是國人在各類瓷器上喜用植物作裝飾的緣由。“比物以德”的自然審美觀念是自上古以來的民族傳統,我們的祖先習慣于將植物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精神、德行相比照,賦予一些植物人格的象征意義。由于對植物的熟識,在瓷器的紋飾圖案上常見的文化現象,便是利用植物自身的屬性來言人喻事,表達或引申表述一種人文狀態、文化意蘊和社會風俗。在各種花草林木中,花卉主題的紋飾圖案是最多的。荷蓮本為圣潔之物,《爾雅•釋草》稱荷為“實蓮”,即“荷實”,后世蓮荷混用。蓮花紋亦即荷花紋。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被視為佛門圣花的蓮,便成為陶瓷器上的流行紋飾。宋代佛教世俗化,蓮紋大量出現,但宗教意味已經淡薄。②在瓷器的裝飾中有蓮荷圖、“把蓮”和纏枝蓮等多種形式。
盡管已不再是佛門圣花,荷蓮在人們心目中仍為圣潔之物,常常喻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品格。歷代文人墨客對牡丹的贊譽甚于百花,無論是唐代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贊許,還是宋代王禹??的“國色深無對,天香亦不堪”的感慨,總之,自唐宋以來牡丹就有國色天香的雅稱,并被冠以“百花之王”、“富貴之花”的美譽。在瓷器的紋飾圖案中象征富貴、喜慶、吉祥。有此紋飾的瓷器通常成為婚嫁、喬遷、賀壽、中舉、升職中的瑞器祥物,若配以三彩、五彩、粉彩或琺瑯彩則更能烘托出喜慶的氣氛。①其他花類因其色、形、味的差異而各具特色,百合的純潔、海棠的妖嬈、水仙的春秀、菊花的秋艷爭相奪目,往往根據瓷器要表達的意境擇而用之。亦有將各種花卉匯集在一起,表達圓圓滿滿、“錦上添花”的寓意。②松、竹、梅是紋飾圖案中常見的植物,松象征長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卓爾不群,這三種植物都以不畏嚴寒而著稱,故被稱為“歲寒三友”,又被稱為“三友圖”,象征君子的德行風范,常用來比喻人不屈的品格和高潔的心靈。
清雍正年間的“琺瑯彩三友紋盤”便有上述意境和情味。③當然,用“三友圖”祝壽也是瓷器紋飾的一種習慣表達方式,在松、竹、梅之間藏“壽”或托“壽”字,則向壽星表達“品質高潔,情趣雅致,超凡脫俗”的意蘊。梅、蘭、竹、菊的組合又被稱為“四君子”,將梅的傲骨、蘭的雅致、竹的清高、菊的華美濃縮在一起,寓物于人,集人的氣節、內涵、秉性、華表于一體,呈現出文人雅士的一切優點而深得當世文人的青睞。亦有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性來表達人的狀態和心境的,如:踏雪尋梅圖,寓人遠離名利,根絕欲望,超凡脫俗,清高雅潔的胸襟。也有直接反映農耕文化本身的紋飾圖案,農耕經濟非常注重時令,在反映農耕文化的紋飾圖案中地域意識可以忽略,但時間概念一定清晰。劉松年曾作《耕織圖》,樓壽根據農耕與紡織的生產程序和特點,繪制了農耕二十一圖和紡織二十四圖。康熙皇帝命內廷畫家重繪《耕織圖》,最終繪成《農耕圖》與《紡織圖》各二十三幅刊行。瓷器上的耕織圖紋多用青花和五彩表現,④《農耕圖》與《紡織圖》的出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朝廷對農耕經濟的重視,讓人們更多關心“民以食為天”的基本經濟生活,具體認識時令與農事活動在各個環節上的關系與變化。《農耕圖》與《紡織圖》成為康熙時期瓷器上頗有特色的紋飾圖案題材,并一直影響至清末。
人們也注意到各種花草的季節性屬性,習慣于按不同花卉的季節特性觀花、賞花和描述花卉。有人按時令將花卉排序,每月一花,分排于十二個月,取名人詩句配畫,做了十二只花卉杯組成的一套杯具,以五彩裝飾,稱“五彩十二月令花卉圖詩杯”。⑤這種按花的季節屬性配以詩文的紋飾圖案,改變了視覺文化的解讀路徑,使隨采集經濟而來的農耕經濟的瓷文化得到了升華,進而邁入虛擬的境界,達到了瓷器紋飾圖案幻化的效果,給熟識這一民族文化背景的觀賞者以極大的想象空間。在瓷器的紋飾圖案中,也表現出一些植物對季節的特殊反應。譬如:梅花與青竹相配,寓“梅竹先知春”;“只道梅花發,哪知柳亦新”是對新柳知春的贊頌;“梧桐一落,天下盡秋”、“梧桐一葉生,天下盡皆春”,⑥則又是對梧桐生長周期滯后于季節,對季節不敏感的真實寫照。人們在瓷器的制作中設計紋飾圖案時,總是根據上面所列的各種植物的特性結合器物的形態、色調作適宜的配搭,植物自然屬性的表達因種類繁多,類型龐雜,這里只作典型敘述,不條分縷析。另外,在瓷器的銘款上也常常留下隨采集經濟而來的農耕經濟烙印,耿寶昌在其著《明清瓷器鑒定》中,羅列了明清以來的20余種與植物相關的銘款,各類銘款的象征意義融匯了花草果木的屬性和精神。
瓷器本是一個國家的名片,在其紋飾圖案中,除了社會的經濟構型限定了民族文化的形態和發展取向,這種特殊的視覺藝術也折射出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樣態。在君主立憲制盛行的近代歐洲,自由、平等、博愛成為啟蒙運動時期瓷器紋飾圖案的重要主題,英國王權作踐自由的“約翰•韋奇斯事件”、“不自由,毋寧死”的政治寓言、“稅吏事件”導發的荷蘭“鹿特丹起義”、1753年震驚歐美的“法律公正案”事件、甚至對英王喬治三世嘲諷的漫畫,等等,都可以作為當時歐洲瓷器紋飾圖案的裝飾。⑦但是,在中國封建專制的背景下,一般民眾卻必須遠離政治,個人、社團、階層、社會是不容許有任何政治訴求的,因之,民族文化只能比較多地以民俗文化的形式展現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祝愿。在瓷器紋飾圖案的寓意中,人們常常習慣于利用植物名稱的諧音、同音、以音取意來表達各種愿望。“福”、“祿”、“壽”、“喜”是瓷器紋飾中最常見的良好祈愿,而且表達的寓意往往并不是單一的,如“福”、“壽”、“喜”相連,“福”、“祿”相通。民間有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多子多福的說法。荷塘中蓮子下藏鴛鴦稱“鴛鴦臥蓮圖”,鴛鴦寓意恩愛夫妻,蓮子喻示連生子;①棗子與栗子的折枝圖案或者果實的配搭,隱喻“早立子”;以葡萄、石榴等圖飾寓多子多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