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歷史小說論文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侵犯無疑加速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當時的有識之士也紛紛提出拯救加國的策略,在鴉片戰爭的初期,中國首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旨在鼓勵中國人民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抗列強,并吸取西方現代化的文化和學習科學技術,從而來豐富和擴充傳統文化,但是隨著甲午戰爭的慘敗,它直接宣告了這一方式是無法改變現狀的。近代有學識的文人志士,革命者反觀幾千年的民族歷史和時代精神而創作了歷史小說,對近現代歷史進行了審視,由于其并不是站在遠距離的視角看待歷史,所以在語言描寫上難免會顯得偏激,記述的對象也不再局限于朝代的變換,甚至有很多作家直接表明對一姓的統治沒有過多的興趣,因此,歷史小說就開始轉向人性的思考,如《吳三桂演義》等作品,其中被評為“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孽海花》,它與其他的譴責小說不同,它并沒有對社會和政治進行過多的評論,而是轉向對文化的評判。小說作者曾樸把名妓作為主人公,并把一些瑣碎有趣的事情連結在一起,進而突出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這樣的創作思路將深層內涵逐步地挖掘出來。在歷史小說《孽海花》中描寫的朝廷忠臣都是愛好文學,他們在文藝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長期沉浸在中國傳統的文藝中。
事實上,小說中描寫的狀元、尚書等人物都不是所謂的貪官,他們都心系天下,但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中,隨著西方文明的不斷侵襲,領先科技無情地炸毀他們的傳統思想,所以這部小說蘊含著強烈的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近現代時期的小說創作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掌握知識,重振士氣,所以小說往往采用超脫歷史的界限來再現歷史,積極地啟蒙廣大民眾的思想。此時,許多歷史小說都青睞于對歷史精神的解讀,并加入了創作者自身的認識和看法,就如同另一部歷史小說《洪秀全演義》一樣,聚焦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視角來描寫太平天國運動,并著重刻畫了一大批反對清朝政府的農民英雄,極力頌揚他們的義舉和偉大的革命精神;把一場反對壓迫的農民運動生動地描寫成爭取民族的革命,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反對專制,尋求獨立和自由。
社會形態歷史觀
近現代歷史小說運用了獨特的創作視角來表達作者的歷史觀和意志力。在梁啟超宣揚的“史界革命”之后,陳獨秀又找尋到“帝王歷史”的理論依據,即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帝王的統治地位而存在的,它極大地壓迫了人民的自然天性和人格發展,于是陳獨秀站起來,作為第一人反對和批判儒家學說,這一舉動對近現代歷史小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勇于打破傳統小說創作過程中以評論歷史人物為主的套路,促使反封建的思想成為近現代小說的另一個主旨。此時正值中國眾多知識分子的思想觀念產生巨大變革的時期,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廣泛流傳,其在理論思想上支持了梁啟超等人的歷史觀,作為先進思想代表的陳獨秀等人幾乎影響了一代人的觀念,使他們重新站在理論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歷史,尤其是歷史小說的作者,他們根源于自身的主觀感受,從藝術的角度來表達自身對民族歷史的認識。
其中典型的歷史小說有《清史通俗演義》,作者蔡東藩還先后出版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演義,全書就包括了 1040 回合,他從秦漢講述到民國時期,近兩千多年的歷史都一一呈現了出來。在近現代歷史小說中,首先被文壇冠名為歷史小說的當數魯迅在 1922 年發表的《不周山》,后來把其改名為《補天》。這部小說如同魯迅的其他作品一樣,都是從側面展現出“五四”運動的實質內容,并進一步說明中國歷史小說發生的一系列變革,其為現代歷史小說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們可以毫無疑問的認為魯迅是現代歷史小說的開拓者。《補天》的故事內容來源于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神話故事,它在情節的構建上并不是要說明女媧的偉大,而是以此為切入點,對歷史和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背景正值“五四”運動的開展,其交織在新舊文化和中西方文化之間,能有效的對本土文化和社會發展做一個客觀的評價,同時小說中也包含了對現實社會的披露和諷刺。
另一個作家郁達夫所創作的作品《采石磯》與《補天》一樣,被評定為“歷史小說”,它透過一個無法施展才能的清代詩人黃仲則作為描寫對象,講述他出身貧寒,但是具有很高的才華和敏銳的感知力,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他人的肯定,但是結果卻截然相反,他時常要遭受學使的冷言冷語,再加上大學問家的鄙夷。事實上,這部歷史小說是創作者郁達夫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故事中的主人公則代表作者自己。郁達夫自身并無意創作歷史小說,只是他的心中懷抱著極大的愁苦和憤懣,所以這部歷史小說更多的是借助“歷史”來表達作者自身的真情實感,即使是在他十年后創作的《碧浪湖的秋夜》也是如此,都是不自覺地采用了歷史故事來反映現實,這一創作模式也逐漸成為了現代歷史小說的一個主要特征。總之,現代歷史小說自魯迅和郁達夫之后就開始有了嚴格的創作標準,它不需要描寫上層的貴族生活,也不必與國家政治聯系在一起,更不需要翻閱歷史的記載,它更多的是從普通大眾的生活出發,反映人們的精神世界,作品包括的范圍極廣,可以是曾經被記載過的人與事,但這些作品之所以被成為“歷史小說”,是因為它們并不是來源于現實的生活,它們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思歷史,無論是褒揚的還是批判的。
民生歷史觀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小說與之前的歷史小說相比,已經逐漸從展現人生高度到反映政治演變的歷史觀。這一時期的小說主題都與政治上的變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種歷史小說的創作意識發展到建國時期尤為鮮明。此時在歷史小說中描寫到的“革命”大多數是指共產黨的革命;而“歷史”則特指中國的現代史,革命歷史小說針對于歷史中的真實性,并為爭取新的社會提供理論上的依據,讓廣大人民能透過歷史去了解整個革命的發展歷程,從而聯系當前的社會現實,把一些英勇無畏的斗爭作為典型的范例,從而鼓舞人們去構建社會、助于社會,在精神上給予鼓舞和信心。正因為這一時期的歷史小說承載了巨大的宣傳教育功能,所以作家在審查歷史的同時也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創作者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在近現代歷史中得以突顯出來,從而采用更多的筆墨來描寫工農武裝的戰斗場面,并從側面反映革命戰士為了尋求新中國的解放而不顧個人的生命和利益,同時也宣揚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小說借助歷史來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中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選擇以及歷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