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科學論文
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解釋事物內在規律和本質的過程中所應用的工具和手段,對研究者所用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可以迅速了解某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并指導未來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國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比重如圖2所示。可以看到,目前對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估指標的研究主要是實證類研究和綜述類研究,兩者合計占研究總量的83%,另外17%是概念研究、理論研究以及國外研究的介紹等。可以發現目前開展的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研究中,對于基礎概念、理論以及國外的評價指標的研究相對較少。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研究的主題分析績效,單純從語義學的角度看,包括成績和效果。“成績”強調對行為或活動的客觀測量,“效果”則關注這種行為或活動影響的主觀評價。績效則是對二者的綜合,即產出和結果的統一。從普遍意義上而言,績效評估就是對行為或活動的產出和結果進行經濟、效率和有效性維度的測量,以判斷其達到既定目標的程度。下面從微觀視角出發,就已有研究的研究主題進行統計分析,有利于整體上把握我國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估指標研究的重點及方向,厘清優勢及不足,指導今后的研究。通過對23篇文獻的認真研讀,根據研究者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基本上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投入產出量化評價;一類是結果式評價。未考慮投入因素,其中包括量化打分評價,也包括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總結式的結果評價。基于績效的概念,結合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醫學科研項目的績效評價應該加強對項目結果的評價,尤其是臨床應用類的醫學科研項目,有很強的社會效益性,其科研成果對公眾健康和醫療能力產生的效果和影響是衡量其項目績效的一個重要標準。
根據上述指標在各文獻中出現的頻率,顯示最常用的投入指標是人員投入和經費投入。這與評價數據的可獲取性有很大關系,其中人員投入,主要包括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的人數;經費投入,指項目實際支出經費數。該部分指標全是量化指標,因此在評估實踐中一般是將各級指標數據值根據權重進行加權求值,或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投入對于產出的影響。產出指標要素分析基于績效的概念,產出是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表2是對23篇文獻中的產出指標要素進行提取、歸類統計的結果。通過統計發現,對于醫學科研項目的產出評價,不少文獻中直接采用了一般科技項目產出評價的指標,如論文、專著等。但是實際上醫學科研項目的產出,不同于一般科技項目的產出,而且研究類型不同,產出也有著明顯的差別。
如基礎性醫學科研項目的產出主要是論文、專著等,而應用性醫學科研項目的產出除論文、專著,還將包括專利、獲獎、技術規范標準、新的診療技術方法、一些適宜技術等等。但是在該23篇文獻中,都沒有對醫學科研項目的類型進行具體的說明區分。產出部分的指標,都是屬于可量化的指標,因此文獻中的產出數據的處理一般也都是進行加權求和。結果指標要素分析在指標要素梳理提取中發現,有一部分指標不屬于投入,也不屬于直接產出,而是面向結果的評價指標,如項目管理能力、項目實現預期目標的情況、成果推廣情況、科研成果成為政策依據、促進學科發展、改善生命質量等的評價,也就是研究活動或研究成果產生的效果和影響,在相關文獻中并沒有對這些指標進行明確劃分,而是將其散落在產出中,或統稱為項目評價,本文將其歸為績效概念中的結果,也就是醫學科研項目的科研活動及科研成果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通過聚類分析,將其分為以下四個維度:組織管理評價、項目完成情況評價、社會效益評價、經濟效益評價。醫學領域的科技研發與公眾健康直接相關,因而其在醫療水平和市民健康方面產生的效果和影響在績效評價中占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效果和影響的發揮相對于產出而言,具有時間滯后性,因此該部分評價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目前多數文獻中避開了對結果的評價。其中只有一篇文獻“后評估體系在國際防盲合作項目中建立的探討”,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并按照國內外科技評估的趨勢,淡化評估指標、突出評估議題,從“項目適當性評估、項目的效果與效率評估、項目技術的后評估、項目財務的后評估、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項目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6個方面,用舉證的評估策略形成評估結論。
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4研究成果整體數量較少,有待繼續深入研究從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文獻數量來看,針對評價指標的研究成果整體數量較少,從1998年以來,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領域的期刊論文年均不到2篇,其中最高5篇,有三年甚至沒有相關文獻發表。這說明醫學科研項目的績效評估工作有待繼續推行,相關研究工作有待繼續深入。研究方法相對局限,應開展廣泛的調查從文獻的統計結果來看,目前的研究方法以實證和綜述為主,但是多數文獻的實證研究,是對一般科研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進行綜述后,利用醫學科研項目數據進行實證說明,這未能從醫學科研項目本身的特征出發。因此,建議應在深入分析績效評價理論的基礎上,借鑒一般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結合醫學科研項目自身的特征,進行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開發,因為國外績效評價工作開展較早,在醫學領域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評價實踐,因此,建議加強國外醫學領域評估方法與內容的引進,而且有必要對醫學科研項目進行廣泛的實證調查,統計分析,從而構建出符合醫學科研項目特征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研究內容單一,以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為主從研究主題的統計結果來看,雖然產出、結果評價指標均有所涉及,但是整體以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為主,效率評價可以看作是績效評價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績效評價的全部,從醫學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角度來講:1)未進行分類評價。按照最常見的科研類型劃分,醫學科研項目可以分為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類和發展研究類,不同的研究類型,對應著不同的研究成果,因此績效評價的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但是在23篇文獻中,未體現分類評價的思想,建議后續研究應該對醫學科研項目的類型進行具體的說明區分。2)過分強調量化指標。23篇文獻中,只有1篇文獻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其余文獻都選取了定量評價指標。定量化評價方式,雖然具有簡化評價指標體系、提高效率、可計量可比較等優點,但是同時具有很大弊端,一方面與醫學科研項目的實際績效不能完全相符,另一方面過分強調定量化評價將激勵短期行為,引發學術泡沫。因此,建議后續研究中績效評價應該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做到真正的理性評價。3)未關注社會效益。醫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疾病防控能力,降低醫療負擔,增強人們的健康水平,因此,社會效益是衡量醫學科研績效的最終標準。但是從目前的23篇文獻來看,均未將社會效益作為重要部分進行設計。因此,建議后續研究應該加強該方面的研究,如社會效益時間滯后性的處理方式、數據如何獲取等,并且應該多借鑒國外的評估實踐,從而更好的做好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