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教學論文
由于教師對課改理念、教材編寫意圖、教學目標的達成認識不夠,在教學前沒有深入的精心進行聯系生活的教學設計,只是在教學中就題論題臨時發揮列舉與生活相關的實例,而在真正抽象難理解的知識傳授中忽略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依然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這樣理解課改新理念,過于簡單和片面。因此,在教學中未能真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看成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無法加以溝通。
新課標提倡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提倡數學課堂生活化,活動化,由傳統的重知識傳授轉向重學生發展,通過聯系生活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聯系生活的課堂教學中產生問題解決的需要,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但由于教師對教學聯系生活理念的片面認識,使得他們在教學中對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關注較少,課堂中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沒能讓學生參與到的探索并聯系生活利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活動中而盲目的進行所謂自己聯系生活的教學,學生角色從根本上沒有發生改變,仍然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剛從傳統教學的圈子中走出來又進了另一個強行聯系生活的圈子,學生角色從根本上沒有發生改變,仍然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初中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的反思
避免初中數學教學聯系生活走向形:式初中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的意義如此重大,為什么在課程改革中卻落實的如此緩慢、不到位?筆者認為,這與課程改革中聯系生活實施的誤區有關。我們不能把聯系生活理解為“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的卡通畫”或牽強附會的引入生活實例,而是要深刻領會新課標提出的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探索的機會是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真正感受到數學真真切切存在與生活中這一理念。筆者認為,初中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的理念要始終貫穿教學全過程,從教學目的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創置,教學方法的選取,到教學評價方式的設置都要緊密圍繞新課標提出的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將數學教學和生活有效地融合和鏈接,把生活實踐當做學生任之發展的活水,讓學生在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的交互中,獲得直觀經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意義。
初中數學教學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眾所周知,教育學生是一門科學,是一門需要認真去領悟且博大精深的學問,而不是隨心所欲、心血來潮的網絡游戲。它需要理念、悟性、方法、策略。教育就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而負責的偉大事業,這項工程的最為偉大之處就在于它會給學生一生的發展帶來令人不可思議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我們數學教師承擔的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在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引導下,首先,將數學教學和生活真正聯系起來,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要在培養出興趣的基礎上關注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培養。
這個培養能力的過程相當于多米諾骨牌傳遞過程中能量的積累,最終實現數學能力的積累,學生定會“厚積薄發”產生意想不到的能量——創新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實例舉不勝舉。鋸齒草曾經劃破了很多人的手指,很多人也都知道這個常識,但魯班卻從中受到啟發、產生靈感發明了鋸;夏日荷葉上跳躍的青蛙,很多人都熟悉這個場景,曹沖從中受到啟發,產生靈感,從而有了曹沖稱象的千古美談;蒸汽機的發明靈感來自于燒水時蒸汽掀動的壺蓋;萬有引力的發現靈感來自于落下的蘋果……因此,我們教學的結果不在于學生學會多少數學知識,而在于學生靈活運用了多少數學知識,凝固的知識不去激活它,不用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再多也沒有用。
初中數學教學聯系生活應注重與“雙基”的有效結合:實質上,數學的教與學都無定性,本文側重于數學教學聯系生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但另一方面,數學教學的“雙基”是不容忽視的,數學科學自身內容的系統性和結構的嚴謹性,是永恒不變的。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繼續深入開展聯系生活的教學實踐,對新課程理念作進一步的理論構建和實踐分析,并與數學的“雙基”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發展。
本文作者:杜智瑞 單位:包頭三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