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班克斯的研究明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歷史發展過程、目標及維度,這些內容清晰地界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學科屬性及發展地位。他如今仍然是影響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發展方向的持續性的力量。之所以稱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體系為“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transformativemulticulturaleducation),是由于這個理論體系在近40年的發展中挑戰了以往在社會與學校等機構的傳統制度化的主流學術知識范式與概念,創造并發展了革新性學術知識(transformativeknowledge)。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體系是以革新性學術知識為基礎的。
革新性學術知識主要指挑戰美國主流學術并反映了社會多樣性的知識。這種知識擴寬了歷史和文學等文化標準的理念、范式和觀點,不贊同主流學術知識的宗旨,即知識能夠保持中立和客觀,不受人類利益和價值觀的影響。這種知識體現了后現代主義對知識本質的觀點。革新性學術知識認為知識受到了人類利益的影響,所有的知識都是權力和社會關系在社會中的體現,并認為知識建構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幫助社會進步,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此外,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體系所具有的實踐性、課程的文化構建性、研究的規范性與經驗性特征都進一步說明了該理論體系的革新性特征。
直指實踐的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實踐性研究(praxis-orientedresearch)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為目的,而不以客觀“描述”和“解釋”教育現象為目的。如果說實證研究和思辨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解釋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實踐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造教育世界,為現實中所出現的教育問題指出切實可行的路徑及方法。石中英教授在《論教育實踐的邏輯》一文中引用了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并比較系統地闡釋了“教育實踐的邏輯”的概念。他提出,把“各種教育實踐共同分享和遵守的一般形式、結構或內在法則稱為‘教育實踐的邏輯’,它是教育實踐工作者身處其中但又未必完全清晰和無法逃脫的文化系統,是各種具體教育實踐樣式得以存在、得以展開并在交流中走向未來的內在法則”。
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性存在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及目標之中。班克斯將多元文化教育定義為一種“理念”、一種“教育改革運動”或一種“歷程”[2],其基本訴求是要拓展所有學生的視野,消除不同的偏見與歧視,以接近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或公平。將多元文化教育等同于“教育改革運動”,以及對“過程性”的強調都是以實踐性為導向的。除了多元文化教育概念與目標的實踐性特征外,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始終圍繞著文化多樣性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及應用,并以平等與社會正義等因素為其核心價值主張,體現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道德性及關懷性。他的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上重視課程與教材的設計與應用、受教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強調“平等教學法”(equitypedagogy)的教學與學校環境設計,重視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知識與對學生的族群敏感度,以及學校與社區的互動,以協助學生認識與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文化,理解并包容來自不同群體的人的文化。最終使學生通過多元文化教育提升自身的知識與技能,并在不同文化層次中發揮作用,以在生活實踐中改變社會環境中的不公正現象。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具有豐富的實踐性及應用性。班克斯更為重要的理論建構工作是多元文化教育的5個維度理論①、課程改革理論及教學策略等理論。教育者們可以直接使用這些理論體系來設計和評價他們的教學實踐。班克斯設計了一系列表格(checklist)來幫助教師設計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策略,并幫助教育管理者評價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情況。比如他設計的衡量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程度的表格,其中有一系列詳細的標準,如政策申明、教職員工態度、學校人員組成、課程、家長參與、教學策略、教材等。在一項長達4年的跨學科研究中,班克斯和他的團隊就學校教育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提出了12個基本原則,并依據這些原則設計了包含62個檢驗問題的表格來供教育實踐者設計與檢驗他們學校的教師教育、學生學習狀況,學校的人際關系,以及學校的管理、組織和評估狀況。
此外,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性還體現在教學的實驗與設計中。一些學者和組織根據班克斯的理論進行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與實驗,其中班克斯比較認可Vavrus、Ozcan等人的研究。還有教育研究者使用了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理論進行了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與改革,比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AndrewJackson在2001年夏季使用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理論設計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夏季教師教育研究課程———“研究者話語中的種族、民族、宗教及性別等多樣性問題”,其中對學校的150多位師生做了問卷調查,并撰寫了博士論文來驗證班克斯課程理論對大學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幫助。Immaculata大學的博士生MilesA.Edwards對美國賓州東南部的3位社會科教師使用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進行的課程設計進行了研究。此研究表明班克斯的課程設計理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而且容易使用[4]。Eryca使用班克斯的“課程檢驗清單”來驗證6個學區的社會科教材,發現這些教材沒有足夠體現“文化涵化與語言和女性的作用”;而且有些學校的課程屬于添加模式,個別進入了社會行動模式[5]。學者ChristieA.Linskens使用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發展理論來設計Mar-quette大學一年級法學院的課程,其中使用了班克斯歸類的知識,即在課程設計上通過發展事實、概念、概括性知識(generalization)作為課程設計策略,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上述研究表明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可以被應用于不同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多元文化教育實踐的主要目標是提升有色人種學生的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改善學校及相關社會環境中的人際關系,最終使得社會更加人性化。要實現多元文化教育的終極性的社會改良目標,不是一個教育家或者某種教育可以做到的。社會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和學校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應該同步進行,教育改革始終需要能夠切實指導實踐的理論。此外,教育家與教育研究者在學校環境外所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他們在教育領域開展的理論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控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理論家的理論也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來驗證,例如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就經過了20年的實踐性驗證。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論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并經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