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項目管理論文
海洋世界遺產的概念和評定標準
1981年,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海洋遺產收入名錄的開端。此后陸續有代表典型海洋自然和文化特性的項目加入海洋世界遺產的行列,但具體何為“海洋世界遺產”,直到2010年12月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海洋遺址管理人大會上才達成共識。會議認為,符合以下兩個條件的屬于海洋世界遺產:第一,滿足世界自然遺產準入標準中的至少一項;第二,滿足“完整性”和“真實性”的要求,并有一套充足的保護與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海洋本身的特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海洋計劃將海洋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作以下描述。首先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①最為壯觀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特殊自然美和審美價值的地區;②地球歷史重要發展階段中的杰出例證,包括生命記錄、地形構成中重大的正在進行中的地質過程或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③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進化和發展中的重要生態和生物過程;④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包括從科學或自然養護角度考慮具有杰出全球價值的瀕危物種的重要自然生境。其次應符合“整體性”和“真實性”①要求,并具備充分的保護和管理體系,確保保護遺產地基礎特征的能力。
海洋世界遺產的現狀分析
根據上述標準,截至2012年7月,共有46項海洋世界遺產通過評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自然遺產42項,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4項。每一項都經過歷時多年的嚴格篩選,以不同凡響的景色、卓越的生物多樣性或獨特的生態、生物、地質形態或文化特征彰顯著海洋獨特的自然與文化魅力。
1.海洋世界遺產的空間分布
從圖1可以看出,目前各大洲所擁有的海洋世界遺產,美洲名列第一,傳統世界遺產大洲歐洲位居第二,大洋洲與亞洲并列第三,最少的是非洲,共有4項,僅占海洋世界遺產總數的8.7%。這與世界遺產總數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排列有所不同。在各洲的世界遺產中,大洋洲海洋遺產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9.1%①,這和大洋洲被海洋環繞有一定關系。不過,在大洋洲所擁有的9項海洋世界遺產中,澳大利亞就獨占了5項,數量眾多的島國還鮮有海洋遺產登陸《世界遺產名錄》。目前擁有世界遺產的國家共157個,其中35個具有海洋世界遺產。澳大利亞最多,達到5項;其次是美國和墨西哥,為3項;英國、法國、哥斯達黎加、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為2項,其余國家為1項。排名前9位的國家所擁有的海洋遺產共23個,正好占了海洋世界遺產總數的一半,反映出海洋世界遺產分布集中的特點。圖2反映了世界遺產數排名前十位的國家的海洋世界遺產數量情況。從圖2中可以看出,世界主要遺產大國海洋項目所占的比例都不高,特別是意大利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三遺產大國竟還沒有一項與海洋有關的項目。在這10個國家中,只有美國和墨西哥海洋世界遺產項目所占比例稍微高一些,但也僅分別達到14.3%和9.7%②,說明大多數國家包括很多遺產大國對海洋世界遺產的重視還遠遠不夠。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海洋世界遺產的分布在空間上存在不平衡性:分布不均勻,澳洲較為密集;擁有海洋世界遺產的國家中海岸線長的國家和群島國居多;海洋大國、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更為重視,申請的海洋世界遺產項目更多。
2.海洋世界遺產的類型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在現有全部海洋世界遺產中,自然遺產項目所占比例高達91.3%,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項目占8.7%,文化遺產項目比例為0;而在所有世界遺產中,文化遺產的比例則超過了77%,自然遺產僅為19.5%,反映出海洋遺產文化項目的代表性嚴重不足。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以下3個原因。
(1)與海洋世界遺產突出的自然特性有關。統計各項海洋世界遺產符合的準入標準發現,在世界遺產的十項準入標準中,符合第VII條“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的有26項,占總量的56.5%;符合第VIII條“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的有13項,占總量的28.3%;符合第IX條“重要生物生態演化過程”的有32項,占總量的69.6%;符合第X條“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保護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的有36條,占總量的78.3%。以上均為自然遺產的準入標準,而第I-VI條文化遺產準入標準被采用的次數僅分別為0,1,4,1,2,1。這主要因為大部分海洋遺產本身就是遠離海岸的海洋保護區或海島,四周均為海水環抱,地理上與外界隔絕,鮮有人類居住和生活的痕跡,或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從而很難找到符合文化遺產的特征。但一些遺產地或為瀕危、珍稀、獨有的物種提供著棲身之所,或體現著地球演化、生物進化的重要過程,基本未受到人為破壞,自然特性極為突出。
(2)海洋世界遺產文化項目目前還是空白,多少反映出各國對海洋文化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對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還相對不足。在僅有的4處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一處位于美洲,是2010年收入名錄的美國帕帕哈瑙莫夸基亞海洋保護區。兩處來自歐洲,分別是西班牙的伊比沙島和英國的圣科達群島,最后一處是2012年新入選的帕勞洛克群島———南部?湖,位于大洋洲。這4個項目除了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之外,均憑借第IV條準入標準“對某一文化傳統或現存或已消失的文明的獨特或至少是特殊的例證”獲得世界遺產評審委員會的青睞。而文化遺產的其他幾條標準,如建筑或技術的發展,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或海洋利用的杰出范例,具有突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傳統、思想或信仰等被采用的幾率還很低。這說明各國對海洋文化的理解和挖掘還不夠全面、深入。(3)與世界遺產海洋計劃對海洋世界遺產評定標準的規定有關。該標準明確規定海洋世界遺產應滿足“自然遺產標準中的至少一項”,對是否須要滿足文化遺產標準未提出任何要求,顯然忽略了海洋文化因素的存在,導致申報國在選擇申報名單時偏向于自然項目,這對出現目前自然遺產項目一邊倒的情況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