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视频www-国产视频xxx-国产视频xxxx-国产视频一二-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SCI期刊 | 網站地圖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頁 >  佛教文化論文 ? 正文

關于近代佛教老學的傳統闡明

2021-4-9 | 佛教文化論文

近代佛教老學的傳統詮釋

近代以佛學詮釋《老子》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沿用傳統的方式,以佛學與《老子》互證;另一種方式是用哲學的名義進行思想解讀,間以佛理。在傳統的詮釋中,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代表作。例如被譽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的馬一浮,在1920年撰《老子注》,指出“以老子義印合般若方等,于禪則與洞山為近,觸言玄會,亦似通途寥廓,無有塞礙”,通篇以佛理解《老》。如釋《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諸法實相,緣生無性,以緣生,故可道;無性,故非常道。一切言教,假名無實,以假名,故可名;無實,故非常名。真常之體,不可名邈,可者,許其暫立,實無可立。非常者,責其終遣,亦無可遣。”佛教認為一切存在皆出于緣起,從本體上看則無自性,這一思想正可印證老子的可道常道、可名常名。又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一語:“常無者,會極之深談;常有者,隨流之幻用。色不異空,故常無;真空不礙幻有,故言妙。空不異色,故常有;幻有不礙真空,故言徼。妙即空觀,徼即假觀。”以般若學之空對應老子之無,以真空幻有釋老子之常無常有,顯得圓融貼切。再看第6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之注:“三界虛偽,唯心所作,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但依阿賴耶識變現而起,了相無妄,當體即是妙明真心,故天地出于玄牝。玄牝即是谷神,但就隨緣出生義邊說,名似別,究竟唯一真如,不可變異。”佛教的無性、真空、阿賴耶識、真如都是指本體而言,所以此注同樣是從本體論上證明佛老是相通的。可惜的是,馬一浮的《老子注》只注了《老子》前32章,但對研究近代的佛老會通思想仍足資借鑒。

丁福保注佛經多種后,又注《老子》,書名《老子道德經箋注》。據此書《敘言》,他在注《老子》以前,已收集多種古注讀之,其詮釋宗旨各異,就某一宗旨來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非老子思想之全部,正如《涅?經》載盲人摸象之喻,盲人所說非象之全體,但論其一肢一節,則未嘗不近似。丁注則甄擇各家注解,參引《莊子》、《抱樸子》等道家經典,又以佛典證之,意在全面闡明老子之學,并強調其注的一個特殊之點是“引《抱樸子》之說,發明老子所謂道與一也”。可見,丁福保作為一個佛教學者,十分尊重道家之說。因此,他雖也是以佛解《老》,但能夠突出道家的特點,這與馬一浮《老子注》純以佛理解釋不同。丁福保說,歷史上不乏高僧注《老》,據隋唐各書《藝文志》載,羅什、慧琳、慧觀、慧嚴、義盈、文儻法師等,皆撰《老子道德經注》,至明末憨山大師亦著《老子道德經解》二篇,最為精核。他決心注《老子》,也是效法上述各位高僧之意。或有人疑其所注《老子》,采納《抱樸子》道即是一的觀點,又多引道書中回光返照、凝神于玄關一竅等學說,以佛學家眼光視之,皆為外道。他解釋說:所謂外道者,因釋道二家名詞之不同耳,若論其理則一也。《大智度論》曰:“初學系心緣中,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智者大師《小止觀》曰:“爾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即凝神于玄關一竅也,在佛家謂之禪定。”唐圭峰大師曰:“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圣道,必須修定。離此無門,離此無路。”明陶望齡曰:“常無,空觀也。常有,假觀也。同謂之玄,中道觀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思議三觀也。”知此則于釋老二家得其圓融之道矣。故曰名詞雖異,其理則一。第十三冊,143認為佛學不僅與老子思想相融,也與道教教理尤其是內丹學說相通,此點反映出丁福保的學術眼光確有過人之處。具體到《老子道德經箋注》,解釋全面,佛道圓融,是其基本特點。試看第1章“常無欲以觀其妙”之注:習常之時,謂之常有。常既習成,不可執著,立即遣去,謂之常無。《大寶積經》曰:“文殊師利言,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后雖無心,以久習故,發箭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系心一處,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案:系心一處,即常有之時也。習成既久,無心得定,雖得定亦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即常無之時也。《莊子•大宗師》:“顏回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宋懷禪法師曰:“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今時人學道至此,方有少分。”案:悟此方知老氏此句之妙。第十三冊,145先引佛典《大寶積經》之“系心”與“無心”解釋老子常有、常無的基本含義,突出常無乃心無執著之意,繼引《莊子•大宗師》“坐忘”以證,再引宋代高僧義懷之禪語,點明老子的“觀其妙”即為無分別心,不起妄心,是學道所追求的境界。所解佛、老、莊融會貫通,義理貼切,富有意蘊。

朱芾煌的《老子述記》也是一部佛老會通之作。據該書《述老緣起》,1936年春,朱芾煌完成《法相辭典》后,漫游至杭州西湖附近的黃龍洞,洞中玉皇殿上有扁題“玄之又玄”,便問洞中道士此語之義,道士答曰乃“高之又高”,繼之曰“深之又深”,再問則語塞,可見道士并不明白“玄之又玄”的真正意思。道士反問朱芾煌此語何解,朱曰:“觀上文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則所云玄者,恐是上說常無有兩門。常無,即止。常有,即觀。此玄之又玄,恐即止后修觀,觀后修止之意義,非謂高深。”第十五冊,1道士不能理解本教最重要的經典,確是對道教的一個反諷,而朱芾煌的解釋無疑比道士要高明得多。也許道士的無知對朱芾煌產生了某種激勵,并在王云五的勸說下,他很快撰成《老子述記》。與丁福保之解類似,朱注在廣引道家典籍如《莊子》、《列子》、《淮南子》等的基礎上又征引佛典以申述老旨,但朱注基本上不涉及道教典籍與教義,此其與丁解相異處。僅以止觀二義釋《老子》首章為例,如用止觀的方法解釋“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曰:“兩,謂前說常無常有,即是止觀二法。同出者,同出于一。……或止,或觀,皆是心一境性故。而異名者,謂初亦名惚,后亦名恍;初亦名靜,后亦名慮;初亦名止,后亦名觀;初亦名定,后亦名慧;初亦名奢摩他,后亦名毗缽舍那;初亦名無分別影像所緣,后亦名有分別影像所緣。如是等別,故曰異名。……諸靜慮者靜慮境界,皆非尋思所可思議,是故同謂之玄。”第十五冊,5又用止觀修習的次第與結果解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曰:“上句明修之次第,次句名修得勝利也。或止或觀,皆不可思議,同謂之玄。然初業者,必唯修止,或唯修觀。止后修觀,觀后修止。如是輪轉,串習純熟,最后方得止觀雙運,故曰玄之又玄。……由此止觀逮修習故,最后證得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神通,說為眾妙。即此止觀,是彼能證所由,故曰眾妙之門。”第十五冊,6由于佛教的止觀二學與老子玄理確存在相通的地方,兩者的互相激發,自然有助于闡明老子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之道。

從《老子》合于佛理并可互相釋證這點來說,晚清佛學界著名人物楊文會的《道德經發隱》亦很有特色。楊著雖然只注解了《老子》第1章、第6章、第50章,但每章解釋都頗為有見。第1章、第6章之注主要援引佛理說明老子之道的本原性意義,如認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相當于華嚴宗的“理事無礙法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相當于華嚴宗的“事事無礙法界”;“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的含義“與釋典佛說如來藏以謂阿賴耶同意”第十一冊,527,等等。第50章之注則是楊文會關于老子思想中生死問題的新看法。關于該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的解釋,歷來存在分歧,其中的關鍵是對“十有三”的理解,如韓非子《解老》認為指“四肢與九竅”,河上注亦認為是“九竅四關”,即不離十三之數;王弼則把“十有三”解釋成十分之三等等,楊文會認為“各家注解無一合者”,而以佛理釋之,頓覺通暢。他解釋說:生之徒三句,最難發明,須用華嚴十世法門釋之,則句句有著落矣。一切釋典皆論三世,獨華嚴論十世,于過去世中說三世,所謂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于現在世中說三世,所謂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于未來世中說三世,所謂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共成九世,攝歸一念,則為十世。此之一念,非現前剎那不停之念,乃是無念之念,不生不滅,元清凈體,所以能攝九世而為十也。此中生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未來,死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過去,人之生動之死者亦十有三,即是三世現在。第十一冊,528討論生死問題是佛教的長處,楊文會以華嚴宗的十世說解釋老子所言出生入死過程中的“十有三”,并以不生不滅、元清凈體的“無念之念”證成圓滿之十,以說明老子之道具有超越生死的性質。這一解釋,自然屬于楊文會的創見,在老學史也是有價值的。

西學視野下的以佛解《老》

近代以來,由于受西學的影響,用哲學、政治學等專科的方式研究《老子》成為普遍現象,這是有別于傳統老學的重要表現,佛教老學也不例外,如梁啟超的《老子哲學》既有西方哲學的視野,又釋之以佛理,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同樣如此。由于梁啟超的《老子哲學》筆者已有專文論述,故這里重點分析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該書受到梁啟超《老子哲學》的明顯影響,不僅書名相同,一些解釋的思路相同,如以佛教之真如釋老子之道,而且書中肯定梁啟超對老子思想的評述:“梁啟超先生亦謂:‘老子說什么人,才能夠把自己所有的貢獻給天下?非有道之士不能了。老子要想獎勵這種為人貢獻的精神,……這幾句話極精簡又極簡易,我們如果專務發展創造的本能,那么他的結果,自然和占有的截然不同。’”大同雖為佛教人士,但沒有門戶之見,“以新見解,新思想而發揮老子之哲學,使佛家道家融會貫通,新學舊學合而為一,此為該書之特長也。”白圣序該書以哲學的方法提煉老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并認為老子哲學與佛家相通,因為佛教與老子都以說明宇宙真理為目的:“所有一切經論,皆以指破人間黑暗,詮明真理之最高學說,故佛經可謂純粹印度哲學與老子為純粹中國哲學正同。因此二者皆為哲學,同以指破人間黑暗,詮明宇宙真理為目的,其間不無相通點。”對于佛老相通之處,該書分為道與真如、寡欲與去貪、無身與無我、玄同與應機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道與真如。這是從本體論上看佛老的相似性。老子的道“乃為宇宙之本體,人生之實性”,有種種異名:“約數目而言,謂之一,……約功用而言,謂之無,謂之虛,謂之谷,謂之神,謂之不死,謂之玄牝。……約能生萬物為萬物之母而言,謂之母,謂之大象,……總之,無論道之名字如何多,皆不離一道體,同其體而異其名而已。”之所以有這么多名字,都是為了具體說明道之本體與妙用。真如也有許多異名,大同列了三十四種,如法性、法界、實性、實相、真諦、真空、自性等等,并列表說明了異名、得此異名之原因、常見經論。這些異名之間并不矛盾,關鍵在于怎樣去說解,善解說者處處圓融,不善解說者處處礙疑。大同認為老子之道與《起信論》的真如一致,并從道體、道相、道用三個層面比較。如關于“道體”的比較:其論道體則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其所謂道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可認識之物,無異佛教之言真如之體,“非前際生,非后際滅”,亦超越時間與空間,猶若“以色身見我,以音聲聞我,是入邪道,不能見如來”之不可認識,此所謂我,即法身之代名詞,因佛之法身,非凡人所能見能聞也。老子言道“其上不?,其下不昧”,平等無二,無異佛教言真如“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且老子謂道體不可說不可名之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似真如之體,“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也。“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執古之道,不似諸佛之證真如理乎?道與真如都為本體概念,具有永恒性、超越性、平等性等特點,可以相互融通。而從“道相”來看,老子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正與真如之相,不可見不可聞相類似,而至道之相,若日之光,若月之明,又與真如之相,有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一致。關于“道用”,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真如能生世間善因果法;老子言道“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又論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皆以道為體,可見天地萬物人類禽獸之實體,有情無情離之,即不能生長,此意等于佛教之真如為一切法之實體,為一切有情之本性。“是故老子所言之道,與佛教所言之真如,極端相似。”大同還指出老子與佛教的不同:“惟老子證無為之道之方法似太簡單,不過教人‘無欲以觀妙’,‘少私寡欲’,‘為道日損’而已。此皆消極法門,雖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積極救世界之語,然終不如佛教之行六度萬行,所及廣大。況佛教證真如理,必經三大阿僧祗劫,五十二位,而老子于此,未予說明,但教人行無為之事,不言之教,則又似佛教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頓悟法門焉。”這當然是屬于見仁見智的看法了。

(2)寡欲與去貪。這是從證道之法門來看佛老之相同點。大同說:“老子謂人皆各有其大道,惟吾人終日在欲樂之中,故不能證得。欲證此大道,必須知足,少私,寡欲,即為證老子無為之道之法門,猶如佛教欲證真如之理,必須不貪五欲,不染六塵,去除煩惱也。”大同又說:“佛教注意去貪,不貪五欲,不染六塵,保守天真,保守本性,正與老子以寡欲求道相似。” “是故佛教之教人知足去貪,亦正如老子之教人少私寡欲,同出一轍,并無出入,夫二人者,實同為示吾人以正道,破世途昏迷之偉人矣。”大同既注意到佛老求道方法之同,也注意其異:“佛教六塵,均極具體,而老子則頗含糊。”佛教主張禁欲,要求斷絕一切欲念,是出世的,老子則只主張少私寡欲,實際上是入世的,所以兩者的差別其實不在具體與模糊之別,而有關出世與入世之殊。

(3)無身與無我。這是就解脫方法上比較佛老之同。大同認為老子教人無身以解脫世俗之累,與佛相似,他說:“試思吾人何為而終日貪求欲樂,要富貴,爭名利耶?無非欲養一色身而已。為欲養一色身,而卒至喪身失命,豈非弄巧成拙?故老子教人輕視自身,不厚養其身,進言之,即謂人若無身,遂亦無憂患。……人因有此色身,故眾患畢至,諸苦咸集。佛教云:‘身為苦本’,亦此意也。”認為老子不厚養其身,這是符合老子本意的,但說老子主張無身,則是誤讀,因為老子是主張貴身的,朱熹對無身之說也有批評。應該說,大同抓住了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即老子的不厚益其生與佛教的色身為苦是一致的,就這點來說,接下來的分析有其道理。大同指出,人身之苦不外乎內心發生與外界侵迫兩途:內患———生計之苦,如衣食住;生理之苦,如老病死;心理之苦,如貪嗔癡。外患———法律之苦,如秦王之法律;習慣之苦,如腰纏萬貫;知識之苦,如日知月忘。“此等憂患,雖有內心發生與外界侵迫之不同,然皆以有此色身之故,如無此色身,又何有憂患?老子謀根本解決,故教人無身,一切憂患自無矣。”大同繼而指出:“老子之無身,非如佛教小乘之了知我空,乃如佛教大乘之無身,故云‘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意謂以己身寄托于天下,不以為己有,如能不以其身為己有,則無一切憂患。”把老子之無身與大乘佛教之無身比較,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

(4)玄同與應機。這是就對待他者的態度而言佛老之相通。大同認為,玄同與應機的含義相似:“老子所謂玄同者何?乃為無人我之相,與物齊同之意。佛教所謂應機者何?乃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之意。”重要的是,佛老都有平等的精神:“老子與佛教,偉大之處,在同以人物兩類,平等看待,……二人悉抱與萬物玄同,以百姓之心為心,普度眾生之宗旨,其偉大之精神,為儒家所少有。”大同說:觀此所謂“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等于佛教隨類化身,“彼為貓犬,彼為嬰兒,吾亦為嬰兒”之意。老子之“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等于佛教“盡虛空,遍法界,我皆令人無余涅?:胎卵濕化,無量眾生,我皆救之,共成佛道”。老子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于佛教不分怨親,平等普濟之意。故老子之玄同,以人與我,乃至人類與萬物,一律平等看待,而佛教應機轉化身,亦不限于人類,四生九有,人物禽獸,無有不度者。指出佛老都具有平等的思想,包括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可謂抓住了佛老相通的一個關鍵。大同把老子的平等思想稱為平等主義:“農與農戰,工與工戰,商與商戰,黨與黨戰,族與族戰,國與國戰,轉戰不已,皆不平等所致也。老子測知此情此景,心傷意悲,故大聲疾呼,提倡平等主義。”眾多的社會流弊,都源于不平等,故老子欲矯世之弊端,使高下皆平,有余不足均等,無分貴賤貧富,無分智愚巧拙,無分強弱大小,去一切之不平等,而各種戰禍可止。大同還分析了佛老平等思想之根由,一是從本體言:“老子以為天地萬物皆以道為本體,佛教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真如為本體,既同為一道,同一真如,故無貴賤高下之分別。”一是從功用言:“因人有人之功用,物有物之功用,物雖有長短,高下,貴賤,美惡之別,但其各有所能,各有所用。……在形式上論大小,必無結果,從根本上論其功用,則天地萬物,自能與人玄同平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佛教人士的大同,能夠用平等會通的眼光看待其它各家學說,值得肯定。他在《老子哲學•自序》說:“夫釋道儒墨,各有所長,彼此非無可增益也。真學者,應以真理為目的,茍有真理可求,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蓋取彼之長,補我之短,?假以成一家之言,乃能有益也。故吾研求佛學之余,乃兼治老子也。”主張各家要取長補短,平息學說的門戶之爭。因此,大同不僅以佛解《老》,又撰《佛家以出世為入世,道家以無為為有為,孔子推己及人,墨子視人猶己,有無異同,試會通比較論之》一文,附于書后。該文先論及學說與時代的關系:“夫學說之起,莫不與時代有密切之關系,莫不為時代救弊補患而產生,佛道孔墨四教,豈能出乎此時代范圍之外哉?……因時代之不同,佛家則以出世為入世,道家則以無為為有為,孔子則推己及人,墨子則視人猶己,四家目的無異,其所處之時代環境,其所用之方法有不同耳。”又論四家之同:“四家之同者,其出發點同,其救世愛人同,令人離苦得樂同也。……又此四家,自度度人同,由體起用亦同,由小我而大我亦同。”繼論四家之異:“然所愛之方法則不同,佛家以慈悲,道家以無為,孔子差別之愛,墨子平等之愛也。”最后總結說:“吾愛此四教,吾敬此四教,去門戶之見,謀團結之方,組織救世救人之團體,光大圓融之教理,建設人間凈土,創造人間天國,以淑世救民,敦風易俗,補政治之不足,此則吾對此四教之熱望也。”倡導宗教平等,融合儒、道、釋、墨諸家之學,重建中國文化之主體,用學術與宗教救世,這既是大同法師的希望,也是時代的要求。

結語

近代學者用佛理詮釋《老子》,無論是通過傳統的還是西學的方式,都無礙于一個主題,即佛、老之學的相互激發和共同闡揚,這固然體現了傳統意義的佛道相通,但更反映出諸子平等的時代學術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特點,盡管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沖擊,中華文化由此也受到過否定式的批判,但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并沒有喪失和湮沒。近代思想文化雖然經歷著復雜的轉型與艱難的裂變,但在轉型中仍舊堅持并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在裂變中仍然有無數的學者與思想家進行不間斷的沉思與創新。近代佛教老學的高漲,不但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弘揚,亦可視為對西方文化的一種積極回應。

本文作者:劉固盛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观看下截 | 欧美一级第一免费高清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视频手机版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 三级免费网站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 国产精品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 色www永久免费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久草免费福利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 日日碰碰 | 成年美女黄网站小视频 |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视频精品线视频在线网站 | 九九99在线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丝袜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免费 | 亚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级在线播放线观看免 | cao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亚瑟全部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中文字幕 | 岛国片欧美一级毛片 |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道 | 色偷偷亚洲第一成人综合网址 | 日本一级毛片视频无遮挡免费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