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造型藝術論文
一、古希臘人的著裝理念
在地中海地區,古希臘人的著裝理念是:人是著裝的主題,衣服必須附著人體而存在,人的形體和活動機能決定著服裝的造型和穿著方式。通常情況下人們不將其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而文化中對人體美的宣揚也成為這種“浪漫式”著裝的成因之一。“認識你自己”,這句希臘格言,讓每個人舒展大方地正視自己的肉體,沒有絲毫羞怯扭捏。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也評論道,古希臘的服飾穿脫均是很容易的事,舉手間便可以完成。他只能勾勒出人體的基本體型,絕不緊裹軀體。衣著對古希臘人而言,只是一件結構松散的附屬品,不會拘謹身體,可以隨心所欲地瞬間扔掉。這點在許多著名的大理石雕刻上都可以看到。公元前8世紀的一座青銅雕像——塔克西特公主像也可以說明這點,這座雕像雖為著衣雕像,但女像身軀上罩著一層薄紗似的衣服貼體而細密將所有的女性特征表露無遺。這些恰恰表明了人們對人體與衣服之間關系的巧妙認識。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的服裝主要是以優雅懸垂的線條來表現人的自然形體,用人體的“有型”塑造布料的“無形”。古希臘人以一塊具有自然形態的寬服大裙來包裹人體,是以原先的“無型”在人體上牟取。這恰恰導致了服裝對人體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將服裝擺到了附屬位置,即衣服是隸屬于人的。正如古希臘的主要服裝——基同、?,斏暌约翱死姿苟放畹鹊男问?,均是附著在人的身體上才可以稱之為服裝,因為它沒有嚴格的定型形式。就如古希臘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一般,人是衣服的主體,衣服附屬于人。
二、古希臘服飾造型中的文化內涵
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希臘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奴隸城邦制大帝國,它在吸收各地文化養分的同時也用自己的文化影響了它所占領地區的文化發展脈絡,所以希臘素有“西方文化搖籃”的美譽。而古希臘輝煌的文化成果是如何映射在古希臘服飾造型中的呢?公元前5世紀中葉,哲學家們對社會性問題極為關注。最杰出的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他的思想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異,所以,世界上決沒有絕對真理可言。”在譴責奴隸制度的同時,他更為強調認識人的自身價值,宣揚并支持自由民主的思想。這種精神自然也就常常被用于表現身份,而顯示地位的服飾則得以保持自由、純真的特性。所以在被后代歐洲人幻想為人類伊甸園的古希臘民主城邦制的社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氣氛,人們無需利用服裝來抬高自己。雅典首席將軍伯里克利自豪地宣布:“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范。它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以無憂無慮、安逸自在為生活理想的希臘人熱愛自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種甘愿為維護思想自由而獻身的精神,無處不在地體現在他們身上,所以即使是穿衣,也要獲得最大的自由。只需一塊布,通過披掛、纏繞或系扎塑造出優美的波浪褶飾,即成為最愜意的衣服。同時這條條細密而優美的褶飾也體現出古希臘文化所特有的既優雅、細膩,又熱情、奔放的感性風貌?,F藏于巴黎盧浮宮的公元前306年的雕塑作品《薩摩色瑞斯的尼開女神》,是為紀念季米別里•波里阿爾切特戰勝埃及托勒密王的艦隊而建立在薩摩色瑞斯島上的大理石雕像。女神聳立在懸崖上,面對海洋,足下石基作成船首狀,整個雕像富有強烈的運動感。尤其是雕刻家運用純熟的技巧雕出被風吹動的衣裙的紋褶,層疊有序,線條流暢,似乎真的把石頭變做了薄紗。這些流動的衣褶給整個塑像增添了優美的動感,渲染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表現氛圍。還有雅典衛城尼開神廟殘存的《尼開女神》浮雕,它運用繁密而又流暢的石刻線條來表現衣褶表現人體時,會使人不禁聯想到與印度犍陀螺風格如出一轍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意韻。
誠然,古希臘服飾不僅能體現古希臘人感性、不羈的風采,同時也能表現理性、嚴謹的一面。先進、嚴謹的數學研究觀念,以及大理石雕刻和建筑蘊育的立體觀念,同樣在希臘人著裝上有著鮮明的反映。按照當地當時關于世界觀的認識,既然物質對象是可測量的,美的形式就有精確的比例和具體的形式。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西方美學史上一個基礎性的美學命題:“美是數的和諧。美不是主客體交融產生的朦朧意象,而是可以由人來規矩的形式:直線構成的最佳形式為‘黃金分割’的矩形(長:寬=1:0.168);曲線構成的最佳形式為立體球形和平面的圓形;音樂的和諧則取決于發音體長度、直徑和緊張程度的數量關系。勻稱形式的標準為理想的人體比例數據。”學者們通過測量“身體的一切結構部分之間得出適當的比例關系”來理解和諧原理。這些和諧的原理都被運用在希臘的建筑和服飾造型設計中。雅典的帕臺農神廟、米羅的維納斯雕像在創作中都曾經以數學模型為依據。而且藝術家們還將這一切總結為藝術準則。雕刻家里西波司的著名人體比例審美準則:“人體最美的比例是頭長為身高的八分之一。”古希臘的服飾也是如此,在衣褶的數量、方向,腰際線劃分的上下關系,以及服裝折疊后的整體造型都是符合“數”的比例和諧的觀念。
從雅典衛城的大理石雕像《柯拉》,伊瑞希臺翁神廟的女像到著名的大理石雕像作品中,可以看到遍布人體軀干的衣褶,在寬度上均保持著驚人的相等性。無疑,這些褶飾對于古希臘服飾來說立體效果是極為重要的,并且從這些褶裥的細密程度、規整程度來看,它還反映出希臘人寓于感性之中的理性觀念在起作用。除了這種常見于愛奧尼亞式基同中的細細的褶飾之外,還有一種立體感興相對較強、與人體的關系更為密切的衣褶,它多存在于多利亞式基同、希瑪申和克拉米斯斗蓬上。它事先沒有經過手工定型,完全是在布料系扎過程中一次成型的,所以具有較大的自由性。但是無論是細密的褶飾還是凹凸效果明顯的褶裥,均是為了彰顯服飾的立體效果。它的思想來源是大理石雕刻和建筑藝術培養出的立體觀念,如著名建筑師維特魯威時這樣描述古希臘柱飾與古希臘服飾的異曲同工之妙的,他說:“愛奧尼亞柱式修長秀美,猶如女性身姿亭亭玉立,其柱頭為優雅的渦卷紋,好象女性柔軟的卷發;在柱身下部安裝了如同靴狀的突出線腳和柱基;科林斯柱式從愛奧尼亞柱式發展而來,柱頭更加華麗。在著名雅典娜巴底農神廟建筑群中,還出現了直接以女人體作為柱身的優美杰作。最重要的是希臘柱式皆有貫通柱身的條條豎直凹槽,在陽光照射下,顯出優美的明暗變化,富有節奏感,不禁使人聯想起希臘人衣裙上縷縷下垂的衣褶。”同時古希臘服飾重“形”不重“色”的特點也是由此而來。
三、結束語
古希臘是西方服飾文明最深厚的基石,無論是中世紀的嚴肅、工業革命的勃興、現代主義的簡潔,還是后現代的怪誕,都無法抹去古希臘文明對歐洲文明的在根本上的影響。希臘人尊崇不受約束的自由的思想理念。在人生觀上,希臘人也是如此認為,自由、奔放與嚴謹、理性同時存在于古希臘人的文化之中。它令古希臘人能夠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前提下,合乎理性地追求完美。文學如此,哲學如此,藝術創作如此,服飾造型更是如此。本文通過從社會、文化、藝術等幾個方面研究古希臘服飾文化的形成發展,以期探尋出西方服飾文明揚帆遠航的動力,同時它也是推進對西方服飾文化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認識基礎。
本文作者:劉芳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