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一、“三生教育”的內容
目前小學“三生教育”課程主要在三年級和五年級開設,其主要內容由生命、生存、生活三個部分組成。生命教育讓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發展生命。生存教育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生活教育要求學生了解生活常識、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確立正確的生活觀。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學習內容從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不同。三年級教材以“活動園地、童言暢談、故事屋、心語點燈、行動舞臺”五個部分來呈現,強調其故事性、趣味性和活動性。除“心語點燈”外,很少以邏輯性較強的語言來陳述,以確保教材的易讀性。結合學生不易集中注意力的特點,讓學生以活動的形式參與課堂,活動結束后教師以一到兩句哲理性語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后讓學生依據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行動計劃,鞏固學習內容。五年級教材增加了一部分邏輯性較強的內容,諸如:在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后,讓學生樹立法律意識,遵紀守法。從內容涉及的學科面來看,包含了語文、數學、科學(生物、化學)、社會、技術等方面,如生存教育中就涉及到安全教育問題,提到安全自然會涉及到生活中用電安全。因此,在內容組織上教師需要考慮多學科,甚至是跨學科整合,把“三生教育”內容結合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二、“三生教育”的教學設計
鑒于前文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重點需要考慮教學策略、學習資源設計、教學評價幾個方面的問題。
1.策略的設計
本文提到的教學策略主要涉及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活動設計三個方面。“三生教育”的目標既有知識又有技能領域,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屬于情感領域教育目標。知識、技能、情感都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達到目標的最終結果就是能把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建議在教學方法方面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活動教學。教學組織形式上應該靈活多變,可以集體教學也可以是小組教學,還可以是個別化教學。按照教學發生的地點來看,我們既可以在教室里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可以在室外教學,如操場上、走廊間、食堂、宿舍、公園等。從微觀層面上看,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游戲和情境,以體驗為途徑,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觀察、反思和分享,從而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獲得新的感受和認識,并把它們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而不是強調學生最后的考試成績。師生之間是合作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以隊員、伙伴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在教學活動中共同享有已有的經驗,共同體驗新知的形成,學習生活、生存技能和技巧,感悟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動教學則是配合體驗式教學組織的教學活動,避免讓學生只在課堂上聽教師講授,死讀教材、背死書的情況發生。根據教學內容教師設計一些討論、游戲,或是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學會處理生活問題。活動設計應該遵循情境化、生活化的原則,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可以源于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很快融入學習情境,體驗生活,學習新知,達到學以致用。如解決課間休息、放學時走廊里的擁堵問題,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由于擁擠發生的踩踏事件視頻,讓學生觀察、討論后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還可以把學習活動放在課間和課后,讓學生親自去觀察、體驗擁擠,從而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
2.資源的設計
資源設計上除了與教學內容保持高度一致外,在資源的呈現形式、界面、顏色、環境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特征。資源的呈現形式方面,重點考慮保證其可反復用、可組合、可推廣,避免重復的開發工作。以單個的人物、動作、場景、故事的形式來表現,如人物以卡通的形式來呈現,角色包括教師、學生、家庭成員、警察、路人,還有部分工作崗位人員。這些人物有性別、年齡的差異,有動作、表情、著裝的變化。人物形象多樣化,可以提高資源的觀賞性,增強學習興趣,也能夠滿足“三生教育”內容的場景需要。資源開發完成以后既可以提供給學習者連貫、完整的學習場景,直接進行學習,也可以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擇喜歡的人物、適當的動作來組織教學場景,收到教育的效果。
3.教學評價的設計
追述該課程產生的根本出發點在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那么檢查學生是否樹立正確“三觀”的最佳方法不是用一張試卷這樣的總結性評價,而是采用不僅僅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性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是教師采用核查表和等級評分表來記錄:學生能夠做什么,用什么態度,如何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學習結果,以及學習結果產生的整個過程,并根據記錄表的內容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性評價既可以是課堂教學活動也可以是一種測驗形式,可以發生在課堂中,也可以是戶外真實的生活情境。成長記錄袋就是一種被普遍應用的表現性評價工具。通過表現性評價教師可以記錄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掌握學生在教學后是否能夠正確認識生命,是否學會一些生存的知識和技能,是否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識,積累了生活經驗,而不是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應付考試。
本文作者:張杰、楊在寶、楊亞河、晏青青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信息學院、云南紅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