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傳播學論文
1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本科的傳播學課程主要采取講授式教學,課堂上,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由于傳播學課程主要講授傳播學研究的理論和成果,學生要在課堂上接觸大量的概念、模式、研究方法、理論、意義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生要接受并且區分這些不同的概念、模式、理論,很難將理論知識跟現實操作聯系到一起,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對傳播學的反感,認為傳播學枯燥無用,甚至很多學生在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后,不知道傳播學學了什么。實際上,在訪談中,受訪的學生普遍表現出自己對這門新興學科的興趣,但是由于課程枯燥無趣而望而生畏。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與學生渴望互動的矛盾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發展和社會對傳播學人才的要求,多被學界所詬病。在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2.1傳播學課程體系及其特點
以國家級重點教材、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為例,教材共有十五章,如果按部就班地從第一章講到第十五章,學生普遍反映知識繁多、無頭緒。結合新聞學專業的特點,并對教材進行充分的研究后,把教材的十五章進行整合,利用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簡單易懂的特性,把教材的諸多章節合并到此模式中,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研究。這樣,就把原本十五章的內容整合為三大部分,經過整合后,全書的邏輯框架變得簡單,學生易于理解。見表1。
2.2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始于1870年左右的哈佛法學院。案例教學的方法就是教師以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習者達到特定學習目的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及技巧。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法既不能在教科書中找到,也不可能獲得人人都贊同的“正確答案”。案例方法為學習者設想了這樣的一個世界,即通常在時間很短、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需要靠批判性思維技巧和能力來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傳播學課程理論性強、知識抽象,采用案例教學法,用具體、形象的案例來闡釋抽象的理論,能夠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可以解決傳播學課程理論性強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案例教學法的開放性與互動性,強調學生的主導性,鼓勵學生充分思考,重視學生參與,滿足了學生渴望互動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有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
2.3以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不斷推動課程改革
傳播學雖然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但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師的授課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空講理論,要保持傳播學的應用性的特點。傳播學的教學要保持與實踐的同步發展,關注當下的信息傳播現象。同時,教師應當注意運用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首先,探索建構式教學模式。建構性學習模式強調為了理解而學習,通過問題式學習和協作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識,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與意義結構。這種理論認為,認識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刺激加接受的過程,而是認識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知識的接受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相反地,學習的主體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于是,學習成了一個主動的過程。在這種理論下,新的教學模式從“教師中心”轉變到“學生中心”,傳統的課堂變成開放的課堂,教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甚至是伙伴,而不是主導者。學生們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或者議題,分成小組,每組4~6人,主動收集資料,課下小組內部思考討論,然后將小組討論的成果在課堂上充分展示。例如,2012年當韓國舞曲《江南Style》風靡全球時,可以借此為議題,用建構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用傳播學原理對《江南Style》的走紅進行思考分析。第二,重視案例研究。為了保持傳播學應用性的特點,教師應當重視案例研究,建立傳播學教學的案例庫。選擇案例時,注意案例的典型性與時新性,一方面,典型的案例具有代表性,例如,“魔彈論”的經典案例:1938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根據科幻小說改編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結果使成千上萬的聽眾誤以為真實的事件正在發生,造成極度的恐慌。另一方面,新近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性。教師有必要對每年的新聞傳播熱點話題進行梳理分析。
3結語
雖然傳播學的知識體系具有偏理論性的特點,但傳播學卻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只有將理論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傳播實踐能力,傳播學課程的價值才真正得以體現。基于此,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顯得尤為迫切。為此,教師應熟悉教材,以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不斷推動課程改革,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建構式教學模式,重視案例研究,鼓勵學生真正走進課堂,利用課程教學改革,解決目前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本文作者:黃肖肖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